第166章 赵匡胤(2 / 2)
潘美很小心地说出自己的判断后,眼神有些不定地看向赵匡胤,此等战略性的预判,一旦失误,会给军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噢,详细说来听听,本官也有此方面的疑虑,我等就见仁见智,知无不言。”
见潘美有如此见解,赵匡胤给予鼓励,并言明言者无罪,权当是集思广益。
“大人,我跟曹大人都是前线亲历者,每一次镇永军的飞艇凌空轰炸,都有点到为止的意思,否则以其战力之强,恐怕大军的集结还会更难,损失会更大。”
潘美接着分析说道,镇永军的蒸汽机战船也并不深入江北腹地,大都是起着侦查的作用,对暴露了的大周军营,也只是象征性地打机轮攻击。
镇永军的种种行事,似乎都保持着一个度,目的是迟滞周军的行进速度,而不是做拼死的厮杀。
“楚南方面似乎无意北上,从探子发回来的情报上看,镇永军有南下南汉国的迹象。你这样分析,也不无道理。但我等还是要多加几分小心,或许镇永军希望我们渡江,再在南岸施以重手。”
赵匡胤觉得这种可能性比较大,楚南人口不过百十万,镇永军兵力不过六七万,渡江作战不利于后勤补给,跟大唐朝廷又是三心二意,不会贸然将后背交给大唐禁军。
他担心还不止这些,还有一个很大的可能性,大唐会向楚南大量采购军需,以楚南重商贸的种种作派,有大把的钱财可得时绝不会放弃。
只要大唐能放得下身段,许给楚南众多好处,大唐禁军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先进的装备,到那时,他这一支渡过江的大军,可就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无论从哪方面上看,迅速渡江都是最佳的选择,赵匡胤犹豫着,决定将这些实情向上奏报,最终的决心得由圣上一言而决。
楚南,林州。
十一月初的林州百姓,从来都是闲得蛋疼。往年这时,田地里已没有了农活,天气也冷下来,有的年头还能早早地下一场雨夹雪。稍有些钱财的人家这时已围在火炉子边,烤着木炭火日复一日地等着来年的春耕。
而大多数的人,则是趁着呼呼的北风刮得不甚太猛,天上的日头照起来还是暖哄哄的,就会三五成群地找一处向阳的土墙靠着,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在闲扯中干着手里不多的活计。
只有那些满身力气却无法使出的青壮汉子,实在不能安稳地跟一群娘们或老幼,唠唠叨叨地没完没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可唠叨的,无非是村子里叫已被唠叨了无数遍的东家长西家短。
这时,也是最容易生出事端来的日子,闲来无事时,不但能生出许多的闲话,还闲出许多矛盾来。平日里不太大的矛盾,都能在无事中生非。因而,很多村民之间的打斗,或村与村之间的械斗就经常在这时发生。
可今年不同,林州的大多数村落里,除了半大的孩子在外戏耍、玩闹外,村里的壮劳力基本上都很少见,就是年轻一些的妇人们,手里都有忙不完的活计。
周家湾是林州府城外五里地的一处较大的村子,因林河在此拐了一个弯后向南而去,同村又大多是周姓人家而得名。
自夏收以来,周家湾的人似乎就有了干不完的活计,先是在新的官府组织下,将村子周围那些能开垦的田地全都开垦出来,然后还被分派了疏浚周家湾一段河道的任务。
最初,周长青被官府这个摊派吓住了,以为村里会大难临头,这可能是那个什么楚南政务院对他们这些年依附南汉的报复。
被南汉朝廷占了四、五年,周家湾也是苦不堪言的,每年有大量摊派的劳役不说,赋税也是极为沉重。又因靠着府城,还时不时地被驻军骚扰不宁。
只这四、五年,荒下来的田地就不少,特别是去年、前年,周家湾有些人干脆就举家夜逃了。
这些人逃向的去处,无一不是一山之隔的永明州,据说那儿的官府不但能给安家的银子,开垦出来的田地,三年之内还不用缴纳赋税。
周长青家里,祖传下来有数十亩的水田,又因粗通文墨且较有见识,便在三十来岁时,由村里族长扶持着做了一村之主,官面上不多的交往就由他来维持。
他这个村长做起来是如履薄冰,南汉朝廷沉重的苛捐杂税压得村民们喘不过气来,就是他的殷实之家也难以为继,若不是顾及祖业,他都想举家逃到永明。
可是,永明就能安生吗,周长青心里很不是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