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赵匡胤(1 / 2)
中原历来为华夏之文明的核心区域,就在楚南等一干人为南下南汉国磨刀霍霍之时,中原之地的大周国,也正积极储备力量,渡江南下。
此次由大周显德皇帝柴荣御驾,大有一举拿下南唐之势。
柴荣为大周前广顺帝郭威养子,两年前继帝位改号显德,现为大周显德三年,即公元956年。周军阵前统兵大将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赵匡胤,为显德帝亲近之心腹。
赵匡胤生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如今正是不到三十岁的当打之年,河北涿郡人。
郭威称帝建立后周时,赵匡胤以二十四岁的年纪被拜滑州副指挥使,后转为开封府尹柴荣的马直军使。柴荣继帝位不久,即擢升赵匡胤执掌禁军。
年初的征战中,赵氏立下大功,授殿前都指挥使,加授定国军节度使,俨然已成显德帝手下第一亲信大将。
此次大军南下,共调动兵马超八万,以赵匡胤领兵五万为前锋,目标就是大唐都城江宁。
“大人,目前我军已集结完毕,如何渡江还需计较一番,唐军战船的火器和空中的飞艇太厉害,不得不防啊。”
江北六十公里远的周军大营内,赵匡胤正与两名手下大将曹彬和潘美商议军情,前锋营指挥使曹彬苦不堪言。
旁边的潘美也是一脸的凝重,他另领的一万人为曹彬后援,这两天也陆续遭到唐军飞艇的打击,现在只能是夜行晓宿,大大延缓了进兵的速度。
赵匡胤盯着大大的沙盘不语,自接近大江北岸百十里的距离后,大军就不断受到唐军的袭扰。为防空中飞艇的轰炸,他的大营也不得不于百里外扎下大寨,苦苦思索破敌之策。
好在江北水道密布、山林众多,吸取了许多军士用生命换来的经验后,周军做了大量的伪装,才堪堪躲过空中飞艇的搜索。
当然,赵匡胤也从多方的情报汇总后,大致推测出,唐军的飞艇到江北百十里已是极限。
除了飞艇,唐军的蒸汽机轮船也是一个威胁,船上的火炮并非木帆船能敌,若是在渡江时截击,大周军登上南岸的机会几乎为零。
不久前鄂城大战的战报赵匡胤仔细看过,还特意找来几名兵败的将领亲自问过详情,那时他就为南下渡江而准备。
各方情报都表明,飞艇和蒸汽机战船都出自楚南镇永军之手,还有那各种威力巨大的火器,也是镇永军的标准装备。
大周的军队,一向是善于学习战争,对飞艇、蒸汽机战船和火器虽有畏惧,赵匡胤却没有退怯之心,反而激起他的斗志,思索良久后,赵匡胤才说道。
“飞艇和蒸汽机战船虽然厉害,但军士总有休息的时候。还是既定方策略,你等不要急着聚拢军队,等派的小股人马渡江回来,摸清唐军营中和水寨的情况后,再行计较。”
赵匡胤在没有切实的把握时,不敢妄动刀兵,鄂城的惨败才过去几个月,此次又是当今圣上亲驾,不由得他不小心再小心。
他忌惮的是楚南镇永军,这是一支从装备到打法都让人恐惧的强军。也正因如此,几个月前一向攻无不克的大周,主动与大唐媾和,想将这一支军队扼杀在摇篮之中。
三国分楚的事情爆发出来后,镇永军竟然趁势而起,楚南自立但并没有脱离大唐,赵匡胤就知道镇永军想赢得发展的时间。
赵匡胤是有相当的战略眼光的,一面派出,看出楚南与大唐若即若离的态势,认为此时是攻唐的好时机,若是让大唐朝廷与楚南达成和解,会对大南的南下战略相当不利。
“大人,我军可以在夜间隐蔽机动到北岸,在夜间渡江,大唐的飞艇便失去了目标,就是江面上的蒸汽机战船的战力也大打折扣。”
“另外,我五万前锋大军,可以分成数批,在这儿,这儿同时行动,蒸汽机战船虽然厉害,可在这近百里长的江面上,也难以顾及。”
潘美此刻谏言,他向来以精于谋略立足于军中。
“而且,大人,据某观察,镇永军并没有全力而为,似乎想在我大周和大唐之间保持某种平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