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石子馍(2 / 2)
大伾山在浚县城东,故又称东山。因其有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而着称于世。该石佛始建于北魏,依山开凿,总高八丈,藏于七丈高的楼内,素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称,为世界佛屋景观之唯一。
大伾山的阳明书院系吕祖祠建筑群之部分,院内有"三丰啸台"为明初太极拳创始人之一张三丰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珑,完整无损,坊横额一面书"到此心清",一面书"引人入胜"。
东门之外,乃是一片陡峭险峻的绝壁悬崖,那高耸入云的崖壁宛如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杰作。而在这峭壁之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各种摩崖题记,犹如繁星点点镶嵌于天幕之中。其中有的题刻着“旧地重游”四字,似乎承载着前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与怀念;有的则书写着“瞻彼淇澳”,让人不禁联想到那美丽的淇水河畔以及岸边郁郁葱葱的草木;更有甚者以“千仞岗”为题,展现出高山仰止般的雄伟气势。这些题记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字体更是苍劲有力、隽秀飘逸,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书法家们深厚的艺术造诣。
崖下有一方形水池,每逢盛夏时节,雨水便会汇聚于此,形成一池清澈见底、明亮如镜的碧水。相传,池中的水沿着崖壁下方流淌,原本有一处小小的水泉,但泉水流量不大,且时常断断续续,最终因水源枯竭而消失无踪。然而,即便如此,这方水池依然给整个院落增添了一抹灵动的气息。
走进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参天而立的古老柏树。它们历经岁月沧桑,却依旧枝繁叶茂,仿佛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座庭院。在柏树之间,则林立着众多诗词歌赋的碑碣,其书法风格各异,有的端庄严谨,尽显颜真卿楷书之神韵;有的潇洒流畅,颇有柳公权行书之风姿;还有的圆润秀丽,恰似欧阳询隶书之妙处;更有的刚健挺拔,一如赵孟頫草书之豪迈。这些碑碣或咏叹山川之美,或抒发人生感慨,或记录历史典故,无一不是文学艺术的珍品。
北面墙壁上,镶嵌着一块由刘德新书写的“似瀛洲”铭刻。这块铭刻字迹雄浑大气,笔画纵横交错,给人一种磅礴之势。此外,院中还保存着王守仁(号阳明)的《大伾山赋》《大伾山诗》以及王阳明画像碑等珍贵的石刻作品。王守仁作为明代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的学说影响深远。因此,后人将这座庭院称为“阳明书院”,以示对这位大儒的敬仰之情。
在书院内,还摆放着一些用树干做成的长条凳子。当夏日骄阳似火之时,若能独自一人坐在这阳明书院的凳子上,静静地凝视着前方的台子,思绪便会不由自主地飘飞起来。恍惚间,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圣人讲学论道的时代。耳畔似乎回荡起先哲们睿智的话语,心灵也随之得到一次洗礼,变得纯净而又安宁。
说起浚县的特产,就不得不提到那起源于隋末时期的“泥咕咕”。它可是浚县民间手工艺中的一朵奇葩!所谓“泥咕咕”,其实就是当地百姓对那些小巧玲珑的泥塑玩具的亲切称呼。这些可爱的小玩意儿造型各异,栩栩如生,有的像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有的则是威风凛凛的神话人物。更为有趣的是,由于它们能够用嘴巴吹出各种悦耳动听的声音,因此人们形象地将其称为“咕咕”。每逢盛大的太昊陵庙会,庙会上总是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泥咕咕”,引得游人纷纷驻足观赏购买。
除了精美的手工艺品,浚县还诞生过一位名垂青史的杰出人物——子贡。他乃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先后担任春秋时期鲁国和卫国的相国一职。子贡位列孔门十二哲及七十二贤之中,深受孔子的器重和赞赏。孔子称赞他为“瑚琏之器”,意指其德才兼备,犹如宗庙中贵重华美的祭器一般。同时,子贡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商业头脑和经营才能,在当时的商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正因如此,他被后世奉为“华夏儒商始祖”,其传奇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如果你来河南旅游,可以去逛逛浚县庙会。又称浚县正月古庙会,为河南省浚县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活动贯穿于每年的整个农历正月,一直到二月都熙熙不散,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是观瞻豫北一带纯朴民风民俗的绝好机会。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