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大一下学期 4(2 / 2)
周五下午,结束了上午高强度的训练和其他课程,林芷淇稍作休憩,便前往专业限选课程的教室。这门语言类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深度拓展,对她而言至关重要。
课程刚开始,老师手持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古老的汉字——“家”。那苍劲有力的笔画,仿佛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厚重感。老师从这个汉字的甲骨文形态讲起,细致地追溯其演变历程。他讲述着在远古时期,“家”字的甲骨文形似屋内养着一头猪,寓意着有稳定的食物来源,是安居乐业的象征;随着时间推移,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每个历史时期“家”字的形态与含义都发生着微妙变化,背后是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的不断演进。林芷淇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手中的笔飞速记录重点,她完全沉浸在汉字的奇妙演变过程中,深刻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讲解语言结构时,老师援引大量经典文学作品作为范例。从《诗经》的优美韵律,到《红楼梦》中人物对话展现的精妙语言艺术,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让林芷淇深切体会到汉语言的独特魅力。讲到《诗经》时,老师满怀深情地带领同学们一起吟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那古朴的诗句在教室里悠悠回荡,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将大家带入古代女子出嫁的美好场景。老师阐释道:“《诗经》中的韵律,不仅赋予诗歌美妙的音乐性,更精准地传递出情感的起伏变化,这正是汉语言独特魅力的生动体现。”
课堂上,老师抛出话题:“方言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瞬间点燃了同学们的讨论热情。林芷淇结合自己在各地比赛时接触到的不同方言,阐述方言独特的文化价值。她激动地说道:“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每一种方言都深深烙印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与情感。我在南方比赛时,听到一种方言里用独特的词汇形容一种当地特有的小吃,那种生动鲜活的表达,是普通话难以完全替代的。一旦方言消失,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段珍贵的文化传承。”她的观点新颖,论据详实,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纷纷赞许。
然而,也有同学提出不同看法:“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社会快速发展,方言的使用场景越来越有限,传承难度太大了。”教室里顿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非凡。林芷淇没有急于反驳,她认真倾听每一种观点,然后冷静回应:“尽管方言面临严峻挑战,但我们仍可通过多种方式加以保护与传承。比如在学校开设方言兴趣社团,组织方言文化节,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热爱方言;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有趣的方言短视频、音频节目,广泛传播方言文化。只要我们足够重视,方言一定能在现代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在这场激烈的思维交锋中,林芷淇对语言的理解不断深化,也愈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传承与发扬汉语言文化的使命。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进程中,林芷淇积极参与众多小组项目。她与小组成员一同钻研古代文献中的语言现象,深入分析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变迁。他们穿梭于图书馆的古籍书库,在泛黄的书页间寻找线索;遨游于学术数据库的海量论文中,汲取前人的研究精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一次小组展示中,林芷淇负责讲解古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她精心制作ppt,将古诗词中精妙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一一呈现,并结合诗人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生动解读这些手法如何为诗词增添独特韵味。展示结束,全场掌声雷动,那一刻,林芷淇心中满是自豪与满足。
随着课程逐步深入,林芷淇在自主选修课与专业限选课上都成绩斐然。她不仅扎实掌握专业知识,还成功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她的国际视野得以极大拓宽,结识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与他们交流思想、分享生活;在语言类专业限选课的探索中,她对汉语言文学的热爱愈发深沉,坚定了在这一领域继续深耕的决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