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集思广益(2 / 2)
在偏远的山村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听闻了征集消息。他一生醉心于钻研机关术,虽隐居山林,远离尘世的喧嚣,但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天下的关怀。他深知军队科技改革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听闻此讯,毫不犹豫地决定出山。他不顾路途遥远,收拾好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背上行囊,踏上了前往长安的道路。一路上,他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将自己的所学贡献给国家,为大唐的军队科技改革添砖加瓦。
与此同时,大唐派出的使节们肩负着重大使命,纷纷奔赴周边各国。在与邻国的交流中,使节们秉持着大唐的礼仪与诚意,详细介绍了大唐军队科技改革的宏伟愿景,表达了希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诚挚心意。有些国家对大唐的提议表示热烈欢迎,双方迅速展开了友好的技术交流。
在与一个擅长冶铁技术的国家交流时,大唐使节们踏入了该国的冶铁工坊。工坊内,炉火熊熊,热浪扑面而来,工匠们熟练地操作着各种工具,打造着一件件铁器。使节们的目光立刻被一种独特的淬火工艺所吸引,只见工匠将烧得通红的铁器迅速浸入特制的液体中,瞬间,水汽蒸腾,铁器发出“滋滋”的声响。经过这种淬火工艺处理后的铁器,质地更加坚韧。使节们深知这一工艺对于大唐武器制造的重要性,他们详细记录下工艺的每一个步骤,包括液体的成分、温度的控制、淬火的时间等等。同时,他们以大唐的名义,诚挚邀请该国的冶铁工匠前往长安,与大唐的科研人员共同探讨如何将这一工艺完美应用于武器制造,期望能让大唐的兵器更加锋利坚韧,在战场上发挥更大的威力。
在另一个国家,使节们发现了一种利用风力驱动的军事器械。这器械造型独特,结构精巧,启动后,借助风力能发射出威力强大的投射物,具有强大的杀伤力。使节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虚心向该国的技术人员请教,详细了解其原理与构造。他们认真观察器械的每一个部件,记录下尺寸、材质和连接方式,学习如何巧妙地利用风力转化为强大的动力。使节们深知,这一发明或许能为大唐的军事科技带来新的突破,为大唐的军队增添一种全新的远程攻击手段。
随着民间创意如雪花般不断汇聚,以及与周边国家交流的日益深入,军事科研小组的思路逐渐开阔起来。他们从民间创意中获得了许多独特的视角,那些看似荒诞不经、异想天开的想法,在与科研人员的共同探讨下,逐渐展现出潜在的价值。有的创意为武器的设计提供了新颖的思路,有的则对军事装备的改进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而从周边国家学习到的先进技术,也如同一股清泉,为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科研人员们以开放的心态,将这些技术与大唐现有的工艺相结合,进行大胆创新与改进。他们日夜钻研,反复试验,力求将外来技术与本土工艺完美融合,创造出更适合大唐军队的先进武器装备。
在这个过程中,罗章、秦英、邱琦始终密切关注着进展情况。他们定期与科研人员沟通交流,深入了解科研工作中的困难与需求。罗章凭借自己丰富的军事经验,为科研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建议;秦英则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协调各方资源,确保科研工作所需的物资、人力等得到及时供应;邱琦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与分析,提出改进的方向。他们三人齐心协力,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全方位、强有力的支持。
经过一段时间夜以继日的努力,军事科研小组终于在困境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一种新型的铠甲设计方案逐渐成型,它巧妙地结合了民间创意中对材料轻量化的设想,以及从周边国家学习到的特殊防护工艺。这种铠甲采用了新型的复合材质,既减轻了重量,使士兵在战场上能够更加灵活地行动,又通过特殊的防护工艺处理,大大提升了防护性能,能够有效抵御各种攻击,为士兵在战场上提供更可靠的保护。
同时,在武器方面,科研人员借鉴了国外风力器械的原理,研发出一种新型的远程攻击武器。这种武器通过巧妙的风力转换装置,能够将风力转化为强大的弹射动力,使投射物具有更远的射程和更强的杀伤力。它的出现,将极大地提升大唐军队的远程攻击能力,在战场上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这场艰难的科技攻关,宛如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让大唐军队科技改革重新走上正轨,也让众人深刻明白,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是突破困境的关键所在。而大唐的军队,也将凭借这些来之不易的科技成果,如虎添翼,在未来的征程中更加坚不可摧,扞卫国家的和平与安宁,续写大唐的辉煌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