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彻底摧毁巴库油田(2 / 2)
在库尔班的积极推动下,卡图耶夫迅速拉起了一支五万人的车臣部队。这些车臣战士,本就继承了先辈们骁勇善战的基因,如今有了武器装备的加持,更是如虎添翼。他们日夜不停地对苏军发动袭击,打得苏军措手不及。同时,车臣人还利用对当地地形的熟悉,为德军送去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帮助德军更好地掌握战场局势。在车臣人的助力下,局面很快得到了改观,第四十九山地军逐渐站稳了脚跟。
舍尔纳将军见时机成熟,果断命令第四山地师协同车臣部队留守格鲁吉亚,巩固已有的阵地。而第一山地师和第二坦克旅,则配合主力部队,向着巴库油田发起全力进攻。
为了进一步稳固车臣人的力量,增强他们的信心,库尔班在临行前,特意将一些因行动不便无法带走的重炮留给了车臣人。这一举动,收获了车臣人极大的好感。因为这些重武器的存在,让车臣人从此有了与苏俄对抗的底气,再也不用担心苏俄的肆意欺压。
9月底,第二坦克旅和第四十九山地军紧密配合主力部队,一路势如破竹,终于杀到了巴库油田。然而,等待他们的又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苏军在此布下了重兵,拼死抵抗,试图保住这一重要的石油产地。双方展开了三天三夜的激烈交锋,枪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战场上硝烟弥漫,尸横遍野。最终,德军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卓越的战术指挥,成功拿下了巴库油田。
不过,苏军在撤离之际,对油田设施进行了更为彻底的破坏。他们采用了各种极端手段,用混凝土灌注油井,使其无法出油;拆除了所有的附属设施,让整个油田失去了生产能力。德军虽调集了大量工程技术人员,试图恢复油田的生产,但由于破坏程度实在过于严重,即便众人竭尽全力,也难以实现量产。在统帅的严厉催促下,经过艰苦努力,也仅仅恢复了四口油井的生产,日产量仅有200桶原油。这点产量,对于庞大的A集团军群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远远无法满足其作战需求。
此时,库尔班想起朱由检在锦囊中所交代的任务,并非恢复油田生产,而是彻底摧毁油田。因此,他并未像德军那般忧心忡忡,反而显得轻松无比。
库尔班毫不犹豫地命人准备对那些无法恢复生产的油井进行彻底炸毁。这一行动,引起了德军内部的不满。毕竟,统帅一直指望这些油井能够产出石油,以维持战争的消耗。
面对众人的质疑,库尔班亲自找到了A集团军群司令李斯特将军。李斯特将军在A集团军群中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库尔班见到李斯特将军后,单刀直入地说道:“李斯特将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如今已被苏军重重围困,保卢斯将军自身难保。一旦斯大林格勒失守,我们A集团军群必将被围困在这高加索地区,形势万分危急。因此,我建议炸掉这些油田。”
“可是,统帅断然不会答应啊。”李斯特将军面露疑虑,担忧地说道。
“将军,如今形势紧迫,已顾不得那么多了。斯大林格勒随时都有失守的可能,一旦如此,这些油井必将再次落入苏军手中。以苏联的工业实力,他们很快就能恢复这些油田的生产。届时,巴库油田一年2000多万吨的产量,将为苏军提供强大的战争资本,使其更有能力对抗联军。我们炸掉这个油田,虽然自己无法获取这2000万吨石油,但同样也让苏军失去了这笔宝贵的资源,如此一来,我们也算立下大功一件。我们可以提前在油井中安装好炸药,待撤离之时,便可从容引爆。否则,一旦匆忙撤离,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后果不堪设想。”库尔班条理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将其中的利害关系分析得透彻明了。
“你的意见很有道理,我采纳了。这些油井,我们得不到,俄国人也永远休想得到。我会即刻命令士兵把全部油井都安上炸药,随时准备进行爆破。”李斯特将军深思熟虑后,终于下定决心,下达了命令。
当所有油井都安装好炸药的第三天,A集团军群接到陆军的紧急命令,要求迅速后撤。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整个巴库油田陷入一片火海,彻底被摧毁。即便苏军日后想要恢复生产,至少也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这意味着,苏联在短时间内将无法填补这2000多万吨的石油产量缺口,无奈之下,恐怕只能寻求美利坚的援助来维持其战争所需的石油供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