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低幼儿童文学名着导读(1 / 2)
《低幼儿童文学名着导读》本科生课程介绍
《低幼儿童文学名着导读》是一门聚焦于低幼儿童(一般指0-6岁)文学领域的本科生课程,旨在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低幼儿童文学名着的丰富内涵、艺术魅力与教育价值,培养学生对低幼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将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的能力。
课程开篇会为学生搭建起低幼儿童文学的整体认知框架。详细阐述低幼儿童文学的概念,它是专门为低幼儿童创作的,符合该年龄段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的文学作品,具有趣味性、形象性、教育性等特征。同时,介绍低幼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情感、价值观和审美能力的发展。通过追溯低幼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简单的儿歌、童谣到现代丰富多彩的图画书、童话故事,展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与演变,让学生了解这一文学领域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底蕴。
课程的核心部分是对各类低幼儿童文学名着的深入解读。从体裁上,涵盖儿歌、幼儿诗、童话、寓言、图画书等。对于儿歌,会选取经典作品如《两只老虎》《小星星》等,分析其简洁明快的语言节奏、生动有趣的内容以及在儿童语言启蒙中的作用。讲解幼儿诗时,以冰心的《纸船——寄母亲》等为例,剖析幼儿诗如何以简洁而富有韵律的语言表达纯真的情感,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在童话板块,会深入探讨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经典童话集,以《丑小鸭》《白雪公主》为例,解读童话中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寓意以及独特的叙事结构,分析其如何满足儿童对奇幻世界的向往,同时传递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对于寓言,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传统寓言为素材,讲解寓言如何通过简短的故事传达深刻的道理,培养儿童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图画书作为低幼儿童文学的重要形式,会选取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大卫不可以》等经典之作,强调图画书以图与文的巧妙结合,为儿童创造独特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分析图画在叙事、情感表达以及激发儿童想象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除了对不同体裁作品的解读,课程还会从主题角度对低幼儿童文学名着进行分类探讨。例如,以爱与亲情为主题的作品,像《我爸爸》《我妈妈》,分析其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让儿童感受到父母的爱,培养儿童对亲情的认知与珍惜。在友谊主题方面,以《小猪唏哩呼噜》中唏哩呼噜与朋友们的故事为例,探讨作品如何展现友谊的美好与珍贵,帮助儿童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对于自然主题的作品,如《小熊宝宝》系列中关于小动物们在大自然中的生活故事,讲解这类作品如何引导儿童认识自然、热爱自然,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
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导学生从语言特色、情节设置、角色塑造、主题表达、艺术风格等多个维度对作品进行分析。例如,分析《小红帽》的语言,简洁易懂且富有童趣,符合低幼儿童的理解水平;其情节充满波折,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小红帽、大灰狼等角色形象鲜明,易于儿童记忆和想象。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对低幼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
课程还强调低幼儿童文学名着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一方面,介绍如何根据低幼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用于教学活动。例如,对于小班幼儿,选择色彩鲜艳、画面简单、语言重复的图画书,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培养阅读兴趣;对于中班和大班幼儿,可以选择情节稍复杂、富有想象力的童话或故事,锻炼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讲解如何设计与文学作品相关的教育活动,如故事表演、角色扮演、手工制作、创意绘画等,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儿童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身体动作、创造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此外,还会探讨如何利用低幼儿童文学名着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增进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某部作品的解读或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展开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安排作品赏析活动,让学生亲身阅读、欣赏经典低幼儿童文学作品,撰写赏析报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学分析能力。邀请幼儿园教师或儿童文学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教育实践或创作过程中的经验和见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到幼儿园开展故事讲述、阅读指导等志愿服务,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育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低幼儿童文学名着的世界,掌握文学鉴赏和教育应用的技能,为未来从事学前教育、儿童文学创作、儿童阅读推广等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低幼儿童文学名着导读》本科生教材内容拓展
一、低幼儿童文学的理论基础深化
儿童心理学与低幼儿童文学的关联:深入探讨儿童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与低幼儿童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例,详细阐述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特点如何影响低幼儿童文学的创作与接受。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动作和感知探索世界,低幼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简单重复动作、鲜明色彩和强烈音效,如《拍拍小兔子》中通过触摸不同材质的书页,能吸引幼儿的感知注意,符合其认知方式。在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和泛灵论倾向,使得充满奇幻想象、赋予万物生命的童话和图画书深受喜爱,像《好饿的毛毛虫》将毛毛虫拟人化,满足了幼儿的认知特点。通过此类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如何依据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来选择和解读低幼儿童文学作品。
文化学视角下的低幼儿童文学:从文化学角度剖析低幼儿童文学,探讨不同文化背景如何塑造低幼儿童文学的独特风貌。分析世界各地低幼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传统习俗和民族精神。例如,中国传统低幼儿童文学作品常强调集体主义、尊老爱幼等价值观,如《孔融让梨》;而西方低幼儿童文学可能更注重个人主义和冒险精神的培养,如《汤姆索亚历险记》(虽然不完全针对低幼儿童,但其中冒险元素对低幼儿童文学有启示)。通过跨文化对比,让学生明白低幼儿童文学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在解读作品时需考虑文化因素对儿童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二、低幼儿童文学名着解读的拓展
作品中的多元主题挖掘:除了常见主题,进一步挖掘低幼儿童文学名着中其他具有深远意义的主题。如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像《爷爷变成了幽灵》通过温馨而略带悲伤的故事,帮助低幼儿童理解生命的终结,引导他们面对亲人的离去,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再如以性别平等为主题的作品,如《纸袋公主》打破传统公主等待王子拯救的模式,展现公主的勇敢和智慧,挑战性别刻板印象,启发幼儿对性别角色的正确认知。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探讨,能丰富学生对低幼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理解,使他们在未来应用中更好地引导儿童全面发展。
艺术表现手法的深度解析:在语言、情节、角色等基本分析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解析低幼儿童文学名着的艺术表现手法。以象征手法为例,在《夏洛的网》中,蜘蛛夏洛织出的文字不仅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更象征着爱、友情与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如何深化作品主题,引发儿童对抽象概念的思考。对于夸张手法,如《大脚丫跳芭蕾》中贝琳达超大的脚丫被夸张呈现,这种夸张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还突出了贝琳达克服自身缺陷追求梦想的主题。此外,分析作品中的留白手法,如部分图画书画面中的空白空间,留给儿童想象的空间,鼓励儿童用自己的思考去填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低幼儿童文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拓展
跨学科教育融合:阐述如何将低幼儿童文学与多学科教育相融合,拓展教育实践的维度。在科学教育方面,结合《一粒种子的旅行》这类作品,引导儿童了解植物的传播方式,通过故事引发儿童对科学现象的兴趣,进而开展种植实验等科学活动。在艺术教育中,以《野兽国》为例,借助其充满想象力的画面和情节,引导儿童进行绘画创作、手工制作野兽面具等,培养儿童的艺术表现力。在数学教育上,利用《首先有一个苹果》这类将数字与故事相结合的作品,让儿童在阅读中感知数量变化,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通过跨学科融合,让学生明白低幼儿童文学在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应用:探讨数字化时代低幼儿童文学的教育应用新趋势。随着科技发展,电子图画书、有声故事、互动式阅读App等数字化资源涌现。分析这些数字化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如电子图画书的动态画面和音效能吸引儿童注意力,但可能影响儿童专注力培养;有声故事方便儿童随时聆听,但缺乏亲子共读的互动性。介绍如何合理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如利用互动式阅读App中的游戏环节加深儿童对故事的理解,同时引导儿童正确使用电子设备,避免过度依赖。此外,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低幼儿童文学名着进行数字化创新改编,如制作动画短片、虚拟现实故事场景等,以适应数字化时代儿童的阅读需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