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找到人才(一)(2 / 2)
“先生,您叫什么名字?”李觉轻声问道,眼神中透着一丝关切。
中年人微微一笑,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从容:“在下姓魏,名子期,多谢殿下救命之恩”。
李觉微微点头,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欣赏:“魏先生,听口音,你不是大秦国的人”
魏子期微微一笑,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淡然:“殿下慧眼,我确实不是大秦国人”。
李觉微微一笑,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温暖:“魏先生,不必多说。先在这里休息一下,等伤好了再说”。
休息一晚后,魏子期前来辞行。李觉道:“魏先生,您的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凡,想必不是普通人”。魏子期微微一笑,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淡然:“殿下慧眼,我随吾师山中学艺近十载。自以为文治武功不输旁人,只是如今落魄,才落到这般田地”。李觉道:“哦,先生不要急于离去,觉略备薄酒”。魏子期推脱不过,于是,李觉让喜顺上了酒菜,与魏子期一起坐下细谈。
交谈过程中,魏子期将自己的来历告诉了李觉,魏子期来自土卫国,自小家境贫寒,但酷爱读书。十一岁时,一个路过的隐士南山老人看到他的天赋,将他带回隐居的南山,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在南山老人的教导下,魏子期的学识和修为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南山老人的教导下,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修行的方法。”魏子期轻声说道,眼神中透着一丝怀念。“南山老人觉得再没有什么可以教给我时,就让我下山。”
回到家乡后,魏子期迎娶了自小青梅竹马的女子为妻。他原本以为凭借自己的学识和修为,会在卫土国有大好的前途,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然而,森严的等级制度让他处处碰壁,蹉跎岁月,到头来一事无成。
“在卫土国,我处处碰壁,森严的等级制度让我无法施展才华。”魏子期轻声说道,眼神中透着一丝无奈。“我只能安顿好妻儿,到别国碰碰运气。”
魏子期走了几个国家,但情况都一样。来到大秦国的都城后,他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盘缠花光了,已经两日没有吃饭,于是才舍下脸面在凤鸣楼吃白食。
“在凤鸣楼吃白食,是我一生中最无奈的选择。”魏子期轻声说道,眼神中透着一丝苦涩。“多亏殿下出手相助,否则我真不知该如何是好”。李觉微微一笑,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温暖:“魏先生,您的才华和学识,不应该被埋没。我虽然身体残疾,但也有心为百姓做些实事。我相信,您的才华一定会得到施展的机会”。李觉为魏子期斟满一杯酒问道:“魏先生,您对大秦国当下的局势有何看法”。魏子期微微点头,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感慨:“殿下,大秦国的问题,其实早已根深蒂固。如今大秦国虽然表面上一片繁荣,但实际上却暗流涌动。陛下未立太子,各皇子之间争夺帝位,朝中大臣各怀鬼胎,百姓生活困苦。若不及时改革,大秦国的未来堪忧。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分析一下,其一、大秦国的律法极为严苛,”这种严苛的律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但也让百姓生活在恐惧之中。其二、大秦国的世家大族势力庞大,他们与朝廷分庭抗礼,形成了巨大的权力集团。这些世家大族不仅在经济上占据优势,还在政治上拥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通过各种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使得朝廷的决策往往受到他们的制约。其三、大秦国的赋税制度极为繁重,包括田租、口赋、户赋、关市之税及商品税、山海池泽之税等。尤其是田租,百姓的负担极为沉重。这种沉重的赋税制度使得百姓生活困苦,怨声载道。其四、大秦国的军功爵制使得贵族子弟凭借身份地位轻易获得高位,而平民出身的将领则难以获得应有的晋升机会。这种制度不仅打击了平民的积极性,也使得军队的战斗力逐渐下降”。魏子期对时局的分析让李觉感到惊讶,他的见解深刻,分析透彻,李觉微微点头,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赞赏:“魏先生,您的见解确实深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