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忠甫禄山.天宝危机(2 / 2)
“陛下,如今兵荒马乱,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李林甫与杨国忠的声音在唐玄宗的耳边回荡,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局势的悲观与对逃跑的渴望。他们甚至提起了三国时期的蜀国,那个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地方,仿佛那里就是他们逃避现实、苟延残喘的理想之地。
然而,他们的话语并未得到所有人的响应。长安城的百姓们,那些曾经沐浴在大唐盛世光辉下的普通人,他们不愿看到自己的家园被战火摧毁,不愿看到自己的皇帝在危难时刻抛弃他们。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愤怒与不甘,他们渴望有人能够站出来,带领他们抵御外敌,保卫家园。
而唐玄宗,这位曾经开创开元盛世的英明君主,此刻却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挣扎之中。他深知逃跑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对大唐百年的基业与无数百姓的背叛。但另一方面,他又害怕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害怕失去自己的皇位与权力。
在这样的矛盾与挣扎中,唐玄宗的决策变得犹豫不决,他的每一次犹豫都仿佛在为大唐的命运增添一份不确定。而朝堂之上的奸佞之臣,却趁机加紧了自己的阴谋与算计,企图在这场危机中捞取更多的好处。
回望这段历史,为何曾经强大无比的大唐帝国会陷入如此危局?是外患太过强大,还是内奸太过狡猾?或许,两者都有之。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在于那个时代的政治体制与人心所向。
当权力与私欲交织在一起,当忠诚与背叛成为朝堂上的常态,当一个国家的命运被少数人的私利所左右时,那么这个国家就注定会走向衰落。大唐的这段历史,无疑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教训: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它的军事力量与经济实力,更取决于它的政治体制是否健全、人心是否向背。
在危机面前,有人选择挺身而出、英勇抗争;有人则选择逃避现实、苟且偷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不仅决定了个人的命运,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时代的走向……
然而,安禄山、史始明和哥舒翰等人的叛军也不是完全畅通无阻,而在淮阳三人就遭遇了一块硬骨头的强势阻击,东平王张巡以一己之力,犹如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对安禄山等人造成了重大伤亡,唐玄宗听闻张巡之事,心中燃起一丝希望。他决定暂不逃亡,重新振作起来应对叛乱。他先是下令严惩杨国忠、李林甫一党,以平民愤稳定朝堂。随后亲自登上城墙鼓舞士气,城中军民见此情形,纷纷高呼万岁,决心死守长安。
而在战场之上,安禄山等人见长安久攻不下,内部又起纷争。原来哥舒翰不满安禄山的专横跋扈,意图分裂叛军。安禄山忙于平定内乱之时,张巡联合周边守军展开反击。他们趁着夜色奇袭敌营,杀得叛军措手不及。
同时,玄风道士再次现身。他带来众多江湖义士前来助阵,这些义士各个身怀绝技。玄风进入宫中告知唐玄宗,他占卜得知只要坚守数月,叛军必自乱阵脚。唐玄宗大喜,命人厚待玄风和众义士。在各方努力之下,长安的防御愈发坚固,而叛军在内忧外患下渐渐露出败象,大唐的命运似有转机。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