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五十二章中医药调理暴瘖(三)(2 / 2)
[评析]暴瘖症,又称癔病性失音症,是一种突发的发音障碍性疾病,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以突然失声或声音嘶哑为主。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该病属于功能性发声障碍,常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而从中医理论出发,其发病机制则与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密切相关。
在病因方面,精神刺激固然是暴瘖症的重要诱发因素,如突发的情绪波动、精神创伤等均可导致气机逆乱,使声音突然失用。然而,临床观察发现,外伤刺激同样不可忽视,尤其是颈部、喉部的直接外伤,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剧烈撞击,都可能通过经络传导影响发音功能。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必须全面考虑精神与躯体因素的双重影响。
从中医经络理论来看,足少阴肾经与发声功能关系密切。该经脉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循行于下肢内侧后缘,向上经过脊柱,分支联结肾脏,主干上行至喉咙,挟舌本。肾为先天之本,主纳气,开窍于耳,其经脉循行与发音器官直接相关。当肾经气血运行不畅时,即可导致喉部功能异常,出现发音障碍。
涌泉穴作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位于足底前1\/3凹陷处,是肾经经气所发之处。该穴不仅具有补肾益精、滋阴降火的功效,更对咽喉部疾病有特殊疗效。古代医籍《针灸甲乙经》中记载:\"涌泉主喉痹,舌卷,失音。\"现代临床研究也证实,刺激涌泉穴能够调节喉部肌肉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恢复声带正常运动。
在治疗暴瘖症时,采用捣针法刺激涌泉穴,可起到补肾开音、通经活络的双重作用。具体操作时,先以常规消毒,选用28号1.5寸毫针,采用快速进针法,深度约1寸,得气后行捣针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30分钟。通过这种治疗方法,往往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使患者迅速恢复发音功能,体现了中医\"急则治其标\"的治疗原则。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还需配合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精神负担,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对于有外伤史的患者,还应结合局部治疗,以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通过综合治疗,不仅能够迅速缓解症状,更能有效预防复发,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优势。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