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丧失本性,还是追求自得(2 / 2)
人为的善恶、美丑并不是固定的标准,扭曲了人或事物自然的属性,而且这个标准和定义会随着时间、地点、环境和人的不同发生变化,甚至与之前的完全相悖。这与人的认知和社会的发展密切关联。
在劳动力紧缺的农耕时代,强壮有力的女性往往会被众多男人追逐,认为她们的形体是美的体现。而男性主导社会,物质有了长足的发展后,丰满、柔弱、骨感的女子先后登上了舞台,成为美的代名词。
本性是固有的自然属性,本性一旦受到了伤害,就无法获得庄子认为的自得。庄子认为有所得但是被世俗的东西困住,得而受困,怎么能算是得?如果被困锁,即便是有所得,且得意洋洋,也不能算自得。
鱼被困于缸内,鸟被困于笼内,虎被困于园内,即便它们不必为食物担忧,但却失去了本性的行动,这都算不上自得。虽然有所获得,但是被世俗困住,就不能算真正的得。这个困,有内在的困,有外在的困。
内在的困,是心灵闭塞蒙昧无法恢复生命的生机盎然,如自闭者、抑郁者那般沉静于自己的世界走不出来。外在的困,是行为被拘束无法恢复生命的自由自在,如鱼缸中的鱼,鸟笼中的鸟,被限制在一方世界。
楚威王听闻庄子有才学,便派使者带着金银珠宝请庄子出山辅佐。然而庄子以神龟的比喻告诉使者,神龟是情愿活在烂泥里摇尾巴,也不愿意死在宗庙留下骨头享受尊荣。而他的选择便是那遵循本性的神龟的选择。
庄子非常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世俗的枷锁和网罩与他要的逍遥自得格格不入,他情愿过着清贫的生活,也不愿意因为享受尊贵而失去自由自在。为了世俗的享受而委曲求全,不如到自在的天地中舒展身心。
对于庄子来说,世俗的五彩缤纷容易让人丧失本性,忘记生命的初衷。而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回归天性、保全本性,让身心能够自由自在的舒展。对于世俗的评价,他是毫不在乎的。丧失了本性,那人还是人吗?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