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性:生命本源的善与恶(2 / 2)
与此同时,这个生存下的行为也就不存在善恶,也制定不了道德标准。善恶的前提必须是,人的存在。如果人或者生命都不存在,那善恶就无从谈起。这个生命,也包括自然界或者世界的生命。
正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当人类对自然肆意破坏后,就会发现环境变了,世界对人进行惩罚,灾害、疫病就会增多。于是,对保护自然环境就会制定一个准则,人的行为就有了善恶的区别。
在社会更迭或者出现混乱的时候,总能看到人为了生存或者对资源的掠夺而侵夺他人财产,甚至伤害他人性命的事情。此时的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往往不能对人的行为进行彻底地压制。
其根由就在于,生存在一切道德标准和社会秩序之上。如果连生存都没有,那遵循社会秩序和维护道德标准的意义在哪里?因此,本源的善恶,在生存面前就失去了价值,善恶的存在,必须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
有了生存,即人的存在,才有了善恶。没有人的存在,善恶便没有意义。因此,人之初,即不存在善,也不存在恶,只有本能追求的存在或让自己继续存在。善恶,只是生命延续后人为制定的道德标准。
生命存在的本身需求,就是要生命继续存在,即对生命的渴望,这便是存在的欲望。无论生命初期、中期,还是后期,只要存在,欲望就不会消亡。即便生命最终消亡,欲望始终还在。
不管人性的善恶标准怎样界定,生命本身的续存,都是因为欲望。有欲望,才会不断追求继续生存。只有在本身欲望得到满足,才会更多考虑人性善恶对生存的影响。一旦生存受到阻碍,那么生命的欲望将不顾一切肆意迸发。
人性善,万水千山;人性恶,沧海桑田。生存欲望得到满足,道德标准下,人性则善,世界变得美好;生存欲望被限制,道德标准下,人性则恶,世界混乱不堪,走向毁灭。生命本源的善恶,皆因欲望而起。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