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前程未卜(1 / 2)
京城,唐氏庄园。
这几日,不断的有官员以私人名义来唐家拜访唐龙。其实,他们都是受秦王或宁王所遣,过来当说客的。监国之争,在经过了几轮明争暗斗后,如今局势倒是又僵持住了,双方争夺的动作持续不断,难分难解。而眼下,京城里那几个尚未表明态度的大人物的站队,在此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在这其中,唐家的态度无疑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虽然之前宁王与唐家因联姻之事闹了点不愉快,但在这种情况下,宁王还是放下了那些旧怨,派人来寻求唐家的支持了。不得不说,宁王还是明白事情的轻重缓急的,眼下可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啊!不过,唐家却最终并没有给予宁王府所希望的回应。不过,宁王倒也并不失望,因为秦王府也和他一样被礼貌的拒绝了。对于宁王来说,这其实已经算是不错的结局了,原本他可是抱着对方可能会去支持秦王的想法的,没想到……。随后,唐家开始闭门谢客,摆出了一副不想介入“国本之争”的态度来。唐家地位超然,他们选择这样做,别人也真的拿他们没办法,秦王和宁王因此便都只能去另寻它法了。
然而,同样选择不站队的,并不是只有唐家。随后,军方第一人陈庆之也选择了不见客,更是直接离开了京城,直接搬到了城外的军营去居住,态度颇为的坚决。不过,对于国家来说,这其实倒是件好事的。毕竟军方所掌握的力量,是足以以力破巧,直接掀了桌子,彻底改变局势的。只不过,这种粗暴的处理方式,对于政治生态来说,显然是极具破坏性的。若是这种事儿被接受了甚至是成为惯例了,那将成为非常糟糕的示范,于朝政而言更将是遗祸无穷的。历来,军方不介入这种事情,虽然并没有明文规定,但一直以来却都是有这样的默契的。在这一点上,陈庆之恪守了本分、遵循了传统,是值得赞赏的。对此,各方的反应和评价,也都是比较正面的。某种程度上,陈庆之在此次的“国本之争”中,实际上扮演了定海神针的作用。由于有了他在一旁虎视眈眈地盯着,秦王和宁王无论如何激烈的竟争,才不会失控。总之一句话,想上位,就拿出真本事来,但不可以打打杀杀的。
几位重量级大佬,选择了旁观,这让两位皇子的竟争再度陷入了僵局。面对这种状况,经过多方协商,朝堂上下最终决定,一个月后,召开临时大朝会,通过集体表决,定下"监国"人选。临时朝会由陈庆之代天子主持,并邀请唐龙、周衍等旧臣大佬到现场监督,力求做到公正、公开、公平。这个方案已经是目前情况下,最好的处理方式,也获得了大多数朝廷官员的认可和支持。而之所以要拖这么多天,是因为要等待那些主政一方的大员入京,参与此次的临时大朝会。而目前来看,这些从全国各地赶回来的地方大员或许也将决定着最后的结果。离京城比较近的地方大员如今已经已有不少人陆陆续续的赶到京城了。秦王府和宁王府也一直在努力的去对他们公关。不过,在尝试过后,结果却是不尽人意的。因为这些人暂时也都选择了不表态。大家显然都明白这一次并不仅仅只是要选一个人来“监国”的,它其实就是“神器”之争。此事之后,朝廷必然也要经历一次重新的洗牌,而这显然关系到大家的未来、地位、权利、利益等等,不由得他们不予以更多的重视及谨慎的对待。
京城的“监国”之争如火如荼、暗流涌动。而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北军大营里,北军统帅袁焕正与胡不归、张恪、李如松、孙阳、何刚等围炉煮茶,讨论着京城的局势。
“陈大元帅选择让军方在此事上置身事外,其实还是很高明、也很明智的一步棋的。一来,避免因为军方的介入,导致局势升级,事实上这个决策起到了稳定朝局的作用;二来,由于保持中立,两不相帮,无论到时候是哪个皇子登顶,军方都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的;三来,这样做,其实也是在保障军队内部不会因为这件事情,产生矛盾和分裂,这委实是定海神针般的决策的。”
“这话没错,大元帅还是老成持重的。若是军方选择站队,介入这场纷争的话,无论怎么选,都很可能出乱子的。陈元帅严令军中将领不得介入,这犹如釜底抽薪一般,给整个局势降了温,善莫大焉啊!”
“对了,徐城主出发几天了?不知道他本人是个什么主意?”
“已经走了三天了。这事儿来得太突然,也太急迫,徐尚一接到消息,便轻装简从的上京了,本帅也都没来得及见他一面。所以,我也不太清楚他的想法。不过,倒是没听说过他和那两位之间,有什么瓜葛的。”
“唉,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事儿还不知道会如何影响朝局呢?若是陛下有个万一的话,那……,唉!”
“别想那么多了,咱们离着京城几千里了,担心又有什么用呢?对了,何刚,我让你去加强对边境的巡查力度,你做的怎么样了,有什么发现没有?”
“回袁帅,未将已经都布置好了,暂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