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婆罗洲(2 / 2)
极具民族特色的饰物、纹身,是达雅克人的另一种富有魅力的文化符号。达雅克人无论男女都戴耳环,女性耳环又大又重,一直把耳垂几乎拉扯到了肩膀上。他们也爱纹身,纹身的图案为婆罗洲传统的民族图案,其形态各异、种类繁多,不仅可以作为皮肤上的美丽装饰,更代表了土着族群世代繁衍的文化传承和智慧结晶。
令人意外的是,在达雅克人部落的传说中,有许多是关于中国的,其中最有名的是,达雅克人与华人本是亲兄弟,在远古时代,他们因逃避战乱而失散。
按中国的传统说法,婆罗洲属于南洋范畴,一直都与中原地区互有往来,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原与婆罗洲的来往愈加频繁,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银币漂洋过海来到婆罗洲,被达雅克人视为珍宝。就算在2300年后的达雅克人部落里还能看到许多中国古董,其中各朝的古铜钱,还被一些达雅克人当成护身符佩戴在身。
婆罗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当时云南的巴东族群,包括克伦族(Kayan)首先在此定居。早在公元前3~2世纪,婆罗洲的文明就十分发达了,罗马人购物用的珠子、印度的手工制品在这里买卖流通。5世纪时,渤泥国王统治着整个岛屿。公元520年,婆罗洲被称为渤泥、婆利或婆罗,最终演变为文莱的名称。至12至16世纪,渤泥王朝时期,婆罗洲进入了鼎盛时期,加央王朝在14世纪后掌权,统治苏鲁群岛、棉兰老岛和苏拉威西岛。
而中国与婆罗洲最早的通航记录,则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梁书》里。公元414年,中国僧侣法显的印度取经途中,曾提及这里。梁、隋、唐时期,婆利向中国朝贡,到了明朝,尤其是郑和的七下西洋,婆罗洲频繁出现在中国历史记载中。14世纪之后,西方多国的殖民者也登上婆罗洲的土地,又给这里打上了西方文明的印记。明清以来,华人大规模下南洋,更是在婆罗洲掀起了一股中国风。
14至15世纪,华人曾在沙巴的那巴打岸河居住,甚至有华人王森屏被传为统治者。18世纪末,华人活动主要集中在婆罗洲西部的金矿区,如坤甸和三发,清朝乾隆年间,华人数量迅速增长。兰芳共和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土着和华人的支持下建立的。
1776年,来自广东梅县的罗芳伯在东南亚西婆罗洲(现称西加里曼丹)坤甸成立了“兰芳公司”,这是个类似于东印度公司的含有政治色彩的团体组织。1777年,“公司”改为“共和国”,以东万律为首都的“兰芳大统制共和国”自此建立。这一年定为兰芳元年。罗芳伯担任首任国家元首“大唐总长”,并被当地人尊称为“坤甸王”。由于首脑的称号也被称为大统制,兰芳大统制名称便取之于此。首任统制是罗芳伯,最后一任统制是刘恩官,亦有人因首任统制是罗芳伯而称其为芳伯共和国。
在国家政治制度上,兰芳实行共和体制。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兰芳共和国是华侨在海外创立的第一个共和国,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君主的共和国,充满了传奇色彩。最后于1888年被荷兰殖民者所灭。
与兰芳共和国同时代,建立稍晚的戴燕王国,也是个传奇国度,传奇之处在于这个叫吴元盛的国王既是罗芳伯的前领导又是罗芳伯的后下属,在被派驻到该地的时候杀掉了遭百姓怨恨的残暴国王继而被众人推举为新王。戴燕王国(汉)共传4任,至其孙子手上后,最终同兰芳一样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中为荷兰所灭。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