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1 / 2)
子邺将翟国要出兵的消息拿到朝堂上讨论时,群臣无一例外鼎力支持。
这不禁让他内心产生了一些怪异的想法。
翟国朝堂上的臣子对于要出兵这件事情接受良好,几乎毫无异议,就算有所异议,也是集中在是否要让翟王亲自出征这件事情上。
因为这都要归功于孔朔,他把翟国的底子打得很好。
翟国司工司徒卓排众而出道:“禀王上,各式战车都已备齐,可随时拉去船上,随运河顺流而下,跟随众将士一同攻入大燕。”
紧接着左将出列,“臣数年以来训兵练兵不敢有丝毫懈怠,王上一声令下,全军便随王上出征。”
随后司农与司马也激动难抑,纷纷表示这两年收成还不错,粮仓都已经填满了,用作军粮消耗毫无问题,至少可以支撑翟国打两年的战争。
子邺露出赞许的表情,“诸位爱卿为国思虑,能得诸位贤臣是翟国之幸。”
其实近些年朝堂上也有议论翟国是否要下场参与征讨大燕,但是翟王一向心有谋算,朝堂众人倾向于相信翟王的决议。
孔朔还是翟王的时候就道:“武国不动,翟国也不动。”
于是便有聪明的大臣品出味儿来:武国乃是翟国大敌啊!
如果想要把翟国的疆土扩大至天柱覆盖下的所有土地,就必须将各国扫平。
武国地处北方,南方的士兵难以适应北方严寒的气候,而且北方多旱地,他们最擅长的水师反而无法发挥作用。这么多年下来,翟国上下把各国都当作假想敌,想了一遍又一遍御敌之法,最后得出结论,如果想要赢过武国,可以不必急于一时,等翟国占据中原之后养兵蓄锐,积攒力量,趁春夏秋天气暖和之时将武国击溃。
然而这个策略很快招致其他人的反驳,因为当年鬼方就是这么被驱赶到北地的,结果对方盘踞那边几百年了都没有被消灭,如果不能彻底铲除武国,他们就会成为下一个鬼方。
所以当孔朔说武国不动翟国也不动的时候,有不少大臣都点头赞同。
他们的想法是,等武国按捺不住挺进中原,武王也来到了中原,他们就擒贼先擒王,将对方一举击败,再慢慢收拾北疆的残余武国势力。
子邺顶替翟王之位后,同样采取了这样的策略。
这便让朝臣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他们觉得翟国现在的蛰伏一定是为了将来一举取得皇位。
子邺轻叹:“我翟国大军出征征讨大燕,是为了平息人妖之争,也是为了诛灭妖党所扶持的伪皇。”
他这么一说,本意是想表达此战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当皇帝,而是为了帮助武国,两国目标一致,应当守望相助。
可是这些大臣们太有进取心了,他们立刻将子邺的话理解为:“我翟王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天下百姓,所以才出兵的,我这是为了道义。”
他们自以为听懂了子邺的话外音,一个个情真意切地附和,各种夸人的话一箩筐地飞了出来。
什么翟国顺应天道,翟国是真正的圣人之后,翟王仁慈贤明,翟王舍生取义……
子邺看着这些臣子的脸,心知整个翟国的朝堂已经被孔朔给修剪成了他想要的样子,除非把根基给掘了,否则绝无可能更改这些老臣的想法。
因为他们是真心实意地希望翟王能够成为新朝皇帝。
也罢,也不是没有解决之法。
子邺下令散朝,自己率先起身离开,在他之后中的大臣也渐渐走出了勤政殿,每个臣子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表情,仿佛丰功伟业就在眼前。
只是左相和右相与这些武臣不同,他们思考得更全面一些,脑子里的弯弯绕绕也比较多。
其实近两年他们已经能逐渐感觉出来不对劲了。今天朝堂上,翟王说要发兵征讨大燕的时候,如果放在以往,他一定会说一两句慷慨激昂的话来激发众人的斗志,可是他没有,他从始至终都表现平稳。
是翟王心性淡然了,喜怒不形于色了,还是说此时另有隐情
“你有没有觉得这些年王上有些不对劲听说他几个月也不见一面那几位公主公子,关系似乎疏离了不少。”右相道。
其实翟王以前也不怎么见自己的这些孩子,他的孩子们与他关系都比较淡漠。甚至大多数情况下,翟王都记不起自己孩子们的生辰,对于孩子的教养,似乎也不是那么放在心上,虽然有聘请名师,但对于课业如何不怎么过问。后来有大臣劝谏他该对继承人培养上一上心,翟王这才时常询问孩子们的课业进度。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六公主翟忆从小身体虚弱,得翟王重视。
自从六公主逝去,翟王也不知道是不是心情过于悲痛的缘故,愈发不肯与剩下的孩子们亲近了。
“说不准。”左相模棱两可道,“相比这个,还是王上对于征讨大燕的态度,更让我感觉……”
两位老臣心照不宣地对视了一眼,都希望自己是想多了。
他们这些大臣要操心的事情还有很多,既然开战,那自然要写讨燕檄文。
不过一日,檄文内容便已敲定,紧接着传遍翟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