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陈琦海战、杨琮献策(2 / 2)
孙权想了想,又道:”玄机,如今东吴人才凋零,国家不知为继,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个国家延续下去么?“
杨琮道:”陛下,办法有很多,但是这恐怕会触动高门豪第的利益,当这件事成功的时候,只怕也是微臣人头落地的时候。“
孙权心中暗道,看来这件事果然可以让朕的吴国成为天下第一的大国吧。既然他杨琮不肯说,那朕就想办法让他说出来。
杨琮道:“陛下,国家在发展,而旧的制度往往更会拖累国家的进步,要想让国家得到,就一定要建立一个基本制度,然后在这个制度上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增加。就比如汉朝时,秦律不适用于大汉国朝,如今,曹魏代汉,我东吴代汉,甚至于刘蜀代汉,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有的律法。就像西蜀的律法不适用在东吴一样,东吴的律法一样不适用在曹魏。魏、吴、蜀三国的律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
孙权点点头,虽然没有说话,却是表示赞同杨琮的意见。
看见杨琮停了下来,孙权道:“如何不说了?继续说下去,你来说,朕来听。”
杨琮道:“陛下,如今一国的书籍都在世家豪族的把控中,很多人之所以不肯为官,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学识得不到认可。公元二世纪什么最贵?是人才。
人才要怎样才可以得到?很简单,那就是开科取士。”
“开科取士?”孙权听了杨琮的话,眼睛一亮,问道:“当开何科,又如何取士呢?”
杨琮道:“陛下,国家开科举不是小事,臣一人不敢擅专,不如找几个有名望的老臣,听听他们的意见,如何?”
次日早朝,孙权把杨琮的话在朝堂上一说,立即得到多数文臣的赞许,张昭却道:“只是杨大人,你觉得开科取士,当以何取士呢?”
杨琮道:“老大人在官场时间也不短了,其实应该明白官员需要什么,不需什么。所以,杨某觉得,就从实战出发,吴律,汉律,都必须要熟知,而不是吟诗颂赋,风花雪月。毕竟风花雪月是左道旁门,平时狎玩可以,但对于治国,并没有半点帮助。”
张昭点点头,没有说话,但脸上的赞许之色却是掩藏不住的。
“其次,治民。治民之道,在于亲民。民者,水也,君者,舟楫也,水可载舟前行,亦可覆舟而止行,所以,第二个要考的便是官员对民的管理和控制能力。一个好的官员,能亲民,能听从民声,所以,这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是明理。一个明白道理的人,他的人品一定是优秀的,所以,这个对于儒家道理的理解,也是他们想成为官员的人必须知道的,虽然有时候,一个好官不见得明理,但不明理的一定做不成好官。
其次,法制,对于律法的制定,有没有自己的观点。一个律法制定出来,在运行中肯定会有漏洞的,也一定会有人会抓住这些漏洞。品德高尚的人会把这些漏洞找出来,编辑成册,在修改吴典的时候,向当地的官员提出意见,这种人不多,但肯定会有,这样的人就应该授予***高职,这些人是对国家有帮助的人才,而有一些人,也很善于抓住典籍中的漏洞,但他们却是利用这些漏洞来谋取私利,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字里行间的原意,知晓一个人的品行。
其次,糊名,把名字糊住,可以防止某些带有私心的考官,用他人的试卷给自己的学生舞弊。
当然,官场也好,职场也罢,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查而无朋。陛下,臣愿做那个无朋而至查的良臣,也不做那高朋满座的庸官。“
张昭一听,立即道:”陛下,此事乃是善举啊,只消如此,天下饱学之士必然云集东吴,那时,天下士子还不是任由陛下驱策?陛下,杨琮大人的这个谏议,臣附议。“
程秉亦道:”陛下,此举大善,臣附议。“
全琮道:”陛下,此事确实是大善之举,臣附议。只是,若在科举中加入武试,那就完美了。“
孙权看向全琮,问道:”文举可以设立治国之道、治民之道、治学之道、识人之道、莫非武举也可以么?“
全琮道:”陛下,武举虽不能识人,但却可以知道一个武将到底有没有真的本事。现在的所谓武将,其实鱼龙混杂,滥竽充数者不在少数。臣当年曾听陈元甫说过,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输送,现在,很多武将都是家传的本事,而且父传子的时候,也会留一个后手,这是对武学的亵渎。
武学本没有错,用的人是君子,这武学就是好武学,用的人是小人,下九流,这就成了坏武学。所以,当初陈元甫提出,武科举试,首先要写论,比如:刀论,论一把刀的品德,用刀人的品德。而后才是武艺的比拼。相对于武艺,对自己武器的论,这些才是重中之重。武艺比拼,小道耳。“
孙权道:”陈元甫不愧是周瑜之后,最优秀的大都督,可惜,他的离开,朕痛失肱骨之臣也。可惜,可惜啊。朕自从即位以来,已经失去了太多的大都督,从周公瑾到鲁子敬,又从鲁子敬到吕子明,又从吕子明到陆伯言,到现在离去的陈元甫。这些人,都是朕最喜爱的英杰豪侠,可惜,可惜啊。“
杨琮道:”陛下对臣子的好,世人皆知,不然,臣又岂会从陈元甫举荐,为陛下效力呢?在臣看来,纵观历史,能与陛下其名的寥寥凡几,不过是商汤、周文、秦皇、汉祖而已。“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