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舌战神裔 (下篇)(1 / 2)
“王妃,您所讲的故事很精彩,只是这故事不会就这样结束了吧?”
云枢掩口而笑,又渐渐昂首,她觉得自己很高贵,她也本该这般高贵,可她那高人一节的姿态又极其使人生厌。
“如果,贫道没猜错的话,龙王会因泄露天机遭受天罚,龙女最后也会放弃千年修行,只为能与东郭逸厮守一生。”
她话音刚落,又捋了捋手中拂尘,“这等俗套的剧情,人间话本比比皆是,王妃又何必单独拿出呢?”
沈安若没有笑,既没笑也就意味着无需缓解尴尬;她也没正眼去看云枢,只是重新捏起棋子,干脆地落在棋盘上,“道长错了。这故事并没有所谓的结局,留给人们的只有无限遐想...”
“起初,本妃也甚是好奇,按道理来说故事本该有始有终,也好告诫世人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可后来,本妃便也逐渐接受了无结局的结局...”
“道之所以神乎其神、玄之又玄,则是要让人们从中觉察到自己该走的路。路有千条,人有百态,杀富济贫是善、为官清廉一心为民也是善;广施恩惠是善、救助一人亦是善,善从来不分地位、身份,只要有心,皆可行善举...”
“也正因如此,世人也便与神佛无异。只是,神佛常被高高供起,人们却往往看不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确切地说,天上有多少神佛,人间也便有多少神佛。万千神佛所对应的也是人间形形色色的人,南无地藏王菩萨尚需起大愿永镇地狱,那世人遇到些许困境是否也属正常呢?”
“这道理很浅显,可道长怕也不会认同。倘若,道长能想通这一点,自也不会再以五显大帝的身份行处处高人一等之事了...这也便是龙女和东郭逸的故事不需要结局的原因,事实上无论是龙女、东郭逸,还是龙王,接下来都会有错下去的可能——龙女可以暗杀龙王,龙王也可继续找东郭逸的麻烦,东郭逸则可借助人间方士的力量对抗龙王。故事中的三人本就没到穷途末路之时...”
“恰因三人都有路可选,才会留给人们无限遐想,从而去推敲孰是孰非、该或不该,人们在心中有了某种定义后,便也会渐渐形成各自的道。最后,有人会主杀伐,将自己视为天道,天道之下无一残喘——龙女思凡该杀,龙王泄露天机该诛,东郭逸妄想与龙女结合也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可上天终有好生之德...”沈安若说到此处,已然摇头灿笑,却也是无声的灿笑,“不,与其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如说世人还是很讲情面的。有些不愿见到杀戮的人,自也愿给予龙女、东郭逸和龙王生的机会。若三人能各归其位,便也没必要再去追究过失。当然,这世上也有想要成人之美的人,为此她们会不留余力地劝解,使三人都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云枢,讥诮道:“王妃想要表达的也无非是世人与神佛无异的理念,可真就无异吗?既无异,人们为何还要去拜佛?又为何皆惧怕鬼怪呢?”
沈安若微微一笑,“人们之所以拜佛是想有所寄托,之所以怕鬼则是一种敬畏。在这个世上,人们可以缺失任何,却唯独不能缺少敬畏。”
她顿了顿,接着说道:“不过,道长有一点倒说的没错——即便是老子和庄子下凡,他们也无法觉察到自己的身份,他们会和普通人一样过着最普通的生活。纵使,可以觉醒灵根和血脉,他们也只能以智者和大能的身份去教化世人,从而宣扬自己的理论和看法。”
“世人若想进步,总归是需要有人带领的,带领人们进步的不是神佛,反倒是与人们无异的人。古有百家争鸣,不少人自成一派,广纳弟子,单是孔子就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暂不论儒家思想是对是错,却也着实影响了后世数千年,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就是一种进步,且还是能被人们接纳的进步。”
“虽说,汉武帝刘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可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兵家,还有医家、小说家和方技家也从未真正消亡。就拿影响力最小的小说家来说吧,他们能将一些故事流传下来便就是一种功德,而这功德也丝毫不比佛经差,只是书中内容过于直白,也就不免俗套了些...可,初学者或初接触者依旧能从书中有所感悟...”
“医家的扁鹊,兵家的孙武、孙膑、吴起,农家的许行,还有纵横家的苏秦、张仪和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他们为世人皆留下了数不尽的经验和学术基础,后世之人但凡有所成就者,哪个不是在他们所着基础上又进行延伸的?”
“能筑基之人,就已拥有着神佛的特性,本妃亦可将他们直接视为神佛。想那远在灵山大雷音寺的如来佛祖,其原本的身份也不过是蓝毗尼迦毗罗卫国的王子罢了,皆是凡人也。”
云枢,哼笑道:“王妃竟说如来佛祖乃是一凡人?这可真是闻所未闻呀...”
沈安若优雅地端起茶盏,慢饮展颜,她并不打算反驳云枢,反倒悠然道:“道长既提到世人皆惧鬼怪,那本妃就不妨与道长好好说说何为鬼怪...自古以来,鬼怪和玄门都是对立的,很多人总以为鬼怪怕玄门中人,玄门就是为对付鬼怪而生的...”
“其实不然,本妃虽不是玄门中人,却也与“凌霄派”有些渊源,更与“云阙门”掌门杜芸卿是好姐妹。玄门中的确有无上正法,亦有可在世间称雄的武学。”
“如果,无上正法是对付鬼怪的,那足能称雄的武学又是对付谁的呢?可能很多人并不会去思考这一问题,因为就算入了玄门,其第一课也是修心养性。别小觑了这第一课,单是这第一课就有内心调养的五层心法和呼吸调节的三重法门,以及道德修养等众多戒律。”
“愚人多半会认为修心养性乃是无用之功。因为学不到真本事,整日让您打坐入定,通过静心冥想使心灵达到无欲无求、清净自然的状态,日子久了您也会厌烦,不是吗?倒不如修习武学,尚可惩恶扬善、抓抓小毛贼...”
“然,又正是这些不被人们所重视的修心养性的法门,恰是克制鬼怪的关键。先秦时期,“鬼”常与“神”并称,这也是“鬼神”的由来,在《礼记·祭义》中也记载着“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这也是世人最原始的灵魂观念。那么,鬼神为何能并称呢?要按道理说,鬼就是鬼,神就是神,怎就能合并在一起呢?其实这也没什么好纠结的,可将其统称为超越自然的产物,自可并称也。”
“那我们再说说“怪”,在许慎《说文解字·心部》中“怪”的解意是“异也”。“异”指反常、不合常理的现象或存在。许慎所着的《说文解字》也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奇书,他直接将“怪”归纳在了心字偏旁部首的范围内,从而暗示“怪”是与人的心理感受密切相关的。”
“若我们将“鬼怪”合二为一,用大白话来讲也就是一些超自然的存在和能让人产生极度恐惧的心理感受。再从“儒释道”的角度讲,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主张理性对待,承认祭祀祖先之鬼的伦理意义;《抱朴子》中记载“物老则为怪”,认为鬼怪是自然之气所化,可通过法术降服;佛家引入“六道轮回”的观念,将鬼归为“饿鬼道”,强调因果报应。虽说,“儒释道”三家各有说辞,但,若将三家的理论相结合,还真就有了无限乐趣...”
“首先,孔子主张理性对待,强调祭祀祖先的意义,从中我们也可以得知,人们从未真正孤单过。只因,谁家还没个先祖呢?既有祖先守护,我们还怕他人成鬼的祖先吗?既然都是鬼,那就让祖先相互战斗去吧。”
“然后,道家认为鬼怪是自然之气所化,可通过法术降服。鬼怪既是自然之气所化,人就不是自然之气所化了吗?就算不是,人也要呼吸自然之气不是?索性,将鬼怪吸入身体里直接消化掉不也完事了嘛,就算再不济也能通过法术降服呀。”
“最后,比较有意思的还是佛家所说的“饿鬼道”和所强调的因果报应。既有“饿鬼道”,就必遵循其道规则,所谓因果报应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那人只需守住正气,还有何惧?”
“但,“儒释道”还无法完全诠释出“鬼怪”的根源和由来,本妃先前已说过,意念可以是一种暗能量,也可以是灵魂,亦可以是执念。也就是说,“鬼怪”本就是一种未完的意念,当然“精怪”也有修成人形的执念;无论是意念还是执念,它只会放大人们心中的恐惧和罪恶感,通过能量干涉使人们走向极端,这也便是一念生、一念死的由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