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哪路神仙(2 / 2)
萧云听闻,微微歪着头,走近几步,仔细端详着那塑像,又问道:“弘历,那辛弃疾是谁啊?我怎么从未听过。”
乾隆微微叹了口气,神色变得庄重起来。
他轻轻揽着萧云的肩膀,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对往昔英雄的敬仰,“云儿,辛弃疾是南宋之人。
他出生之时,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自幼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之苦,心中便立下报国之志。
年少的他,勤奋习武,饱读诗书,只为有朝一日能上阵杀敌,收复失地。”
说着,乾隆拉着萧云走到一幅描绘辛弃疾少年时期的画卷前,手指轻轻划过画面,“看,这便是他在家乡苦练武艺的场景。
你瞧他身姿矫健,目光坚毅,那股子精气神,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驰骋沙场的自己。”
萧云凑近看着,眼中仿若能看到那个热血少年的身影。
乾隆继续说道:“后来,辛弃疾果然抓住机会,揭竿而起。
他聚集了两千余人,加入了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
在军中,他凭借自己的智谋和果敢,屡立战功,很快便声名远扬。
那段日子,他带着满腔热血,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一心只为把金人赶出中原。”
此时,乾隆的目光中闪烁着光芒,仿若他也置身于,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二人移步至另一处,墙上挂着辛弃疾的词作。
乾隆指着其中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轻声吟诵起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若带着千军万马的气势。
吟诵完,他看向萧云,“你听听,这词句里饱含着他对军旅生活的怀念,对收复河山的渴望。
他曾在战场上奋勇杀敌,那些夜晚,醉酒之后还要挑灯看剑,睡梦中都是号角连天、沙场点兵的场景,这份豪情壮志,几人能及?”
萧云听得入神,眼中满是震撼。
仿若看到了辛弃疾醉眼朦胧中,那闪烁寒光的利剑,听到了遥远塞外的号角声声。
乾隆又带着萧云走到记载辛弃疾南归后的展板前,“可惜啊,后来局势变化,辛弃疾不得不南归。
本以为能在南宋朝廷大展拳脚,却未曾想,朝廷主和派当道,他的抗金主张屡屡受挫。
但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将一腔热血都倾注于词作之中,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悲愤、壮志与对国家的眷恋。”
乾隆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无奈与惋惜。
萧云轻轻点头,眼中满是同情:“那他后来怎样了?”
乾隆微微皱眉,神色哀伤,“他不断上书朝廷,建言献策,却一次次被驳回、被闲置。
岁月流逝,他在郁郁不得志中逐渐老去。
最终,这位英雄豪杰,带着未尽的心愿,抱憾离世。”
祠内一时安静下来,只有窗外微风拂动树叶的沙沙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