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朱元璋快死了?爷孙俩人终于见面了!(2 / 2)
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说道:“陛下放心,臣这就去办。”
“太医院里医术精湛的御医不少,臣定会挑选最得力的,让他们全力以赴救治。”
朱允熥点了点头,神情严肃地说道:“此事关系重大,你要亲自监督,确保御医们尽心尽力。”
“若有任何闪失,朕唯你是问。”
赵谦连忙叩首,说道:“陛下,臣定当竭尽全力。”
“只是此事极为隐秘,还望陛下安排可靠之人做好保密工作,以免消息泄露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朱允熥沉思片刻,说道:“你说得有理。”
“朕会安排特别行动大队的人加强此处的守卫,严禁闲杂人等靠近。”
“你只管把御医找来,其他的朕自会处理。”
赵谦领命后,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前往太医院。
他在太医院中仔细挑选,召集了几位医术高明、经验丰富的御医。
这些御医听闻是要救治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个个神情紧张,纷纷表示会尽最大努力。
赵谦带着御医们匆匆赶回朱元璋所在的宅院。
朱允熥早已在院子里等候,他看着御医们,眼神中充满了期待,说道:“各位御医,朕的祖父就全靠你们了。”
“若能治好他,朕定有重赏。”
御医们连忙跪地,说道:“陛下放心,我等定会全力以赴,不负陛下所托。”
随后,他们便走进屋内,开始为朱元璋诊治。
朱允熥在院子里焦急地踱步,眼睛不时望向屋内,心中默默祈祷着祖父能够早日康复。
他知道,祖父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但他还是抱着一丝希望,希望这些御医能够创造奇迹。
屋内,御医们神色凝重地围在朱元璋的床边,有的搭着脉象,有的观察面色,有的询问症状,气氛紧张而压抑。
他们不时交头接耳,小声讨论着病情,眉头紧锁,似乎情况并不乐观。
朱允熥在屋外的回廊上来回踱步,眼神不时望向屋内,满是担忧与焦虑。
他深知朱元璋年事已高,此次病情来势汹汹,怕是凶多吉少。
思索片刻后,他停下脚步,对着一旁的赵谦说道:“赵谦,你即刻将我祖父假死的消息公布出去。”
赵谦微微一怔,脸上露出迟疑之色。
他深知此事干系重大,朱元璋“驾崩”的消息早已昭告天下,如今突然公布假死之事,必然会引起朝野震动。
“陛下……”
赵谦欲言又止,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犹豫和担忧。
朱允熥看出了赵谦的顾虑,他缓缓走到赵谦面前,神情严肃地解释道:“赵爱卿,朕明白你在担心什么。”
“但朕不能让祖父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
“他一生为大明江山披荆斩棘,立下赫赫战功,理应得到皇帝应有的尊荣和风光大葬。”
“若继续隐瞒下去,待祖父真的扛不过去,只能草草葬在此处。”
“这不仅有违朕的孝心,也对不起祖父为大明做出的贡献。”
朱允熥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和决绝,继续说道:
“况且,如今公布此事,也能让天下人知晓祖父之前假死是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纷争。”
“以更好地维护大明的稳定。”
“现在将真相公之于众,既能彰显朕的孝道,哪怕是祖父去世,也能让他走得安心。”
赵谦听完朱允熥的一番解释,心中豁然开朗。
他意识到,陛下此举虽然冒险,但从长远来看,对于稳定人心、维护皇室尊严以及彰显孝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陛下圣明,臣明白了。”
赵谦连忙躬身说道,“臣这就去安排,确保消息准确无误地传达出去。”
赵谦领命后,迅速行动起来。
赵谦领命之后,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深知此事干系重大,必须召集朝中几位得力大臣共同商议。
于是,他迅速派人去传黄观、夏元吉、解缙、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前来。
不多时,几位大臣陆续赶到。
他们皆是一脸疑惑,不知赵谦如此急切地召集众人所为何事。
待众人坐定,赵谦站起身来,神情严肃地说道:
“诸位大人,今日召集大家前来,是奉陛下旨意,有一件极为重要且机密之事要与大家商议。”
“其实先帝没有驾崩,而是假死!”
此言一出,黄观、夏元吉、解缙、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皆十分震惊,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
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之间,屋内陷入了一片沉默。
黄观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皱着眉头,站起身来说道:“此事非同小可!”
“先帝‘驾崩’的消息早已昭告天下,如今突然公布假死之事,必然会引起朝野上下的轩然大波。”
“各方势力定会对此事议论纷纷,甚至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动荡。”
夏元吉也跟着站起身来,神情忧虑地说道:“黄大人所言极是。”
“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我们必须要慎重考虑。”
“一旦消息公布出去,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可能会借此机会兴风作浪,对朝廷的稳定造成威胁。”
解缙摸着下巴,沉思片刻后说道:“虽然此事存在诸多风险,但陛下既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想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先帝一生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如何将此事妥善处理,尽量减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杨士奇点了点头,说道:“解大人说得对。”
“我们不能只看到其中的风险,也要理解陛下的一片孝心。”
“如今之计,我们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确保消息公布的时机方式都万无一失。”
杨荣接着说道:“我认为,在公布消息之前,我们要先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向天下百姓解释先帝假死的原因,让他们明白这是为了维护大明的稳定。”
“同时,要加强对京城的治安管控,防止有人趁机闹事。”
几位大臣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他们认真地分析着每一个细节,权衡着其中的利弊。
赵谦在一旁认真地倾听着,不时地记录着大家的意见。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众人逐渐达成了共识。
他们决定先起草一份详细的诏书,解释朱元璋假死的原因,并向天下百姓说明后续的葬礼安排。
同时,加强京城的治安巡逻,安排专人负责舆论引导,确保消息公布后能够平稳过渡。
最后,赵谦总结道:“诸位大人的建议都非常宝贵。”
“我们这就按照商议的结果去做,务必将此事办得圆满,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于是,几位大臣各自领命,开始为朱元璋假死消息的公布和葬礼的安排忙碌起来。
他们深知,这是一场考验,不仅关乎着皇室的尊严和孝道,也关乎着大明的稳定和民心所向。
在繁华热闹的金陵城街头巷尾,百姓们围聚在诏书前,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手颤抖着指着诏书,声音也跟着颤抖起来:“这……这怎么可能?先帝竟然是假死?”
他身旁的年轻人也是一脸惊愕,嘴巴张得老大,半晌才喃喃说道:“我一直以为先帝已经驾崩了,没想到竟然还有这样的隐情。”
消息迅速在市井之间传播开来,茶馆里原本热闹的谈笑声戛然而止,人们都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你们说,先帝为什么要假死啊?”一个中年汉子皱着眉头问道。
旁边一位读书人模样的人清了清嗓子说道:“这诏书里不是写得明白,先帝是为了大明的稳定。”
“当时朝堂局势复杂,各方势力暗流涌动。”
“先帝假死,或许是为了让某些心怀不轨之人放松警惕,从而更好地维护大明的江山社稷。”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脸上的震惊逐渐被理解和敬佩所取代。
一位老妇人双手合十,眼中满是感激地说道:“先帝真是用心良苦,为了咱们这些百姓,为了大明的安稳,竟然做出这样的牺牲。”
在偏远的乡村,村民们也都得知了这个消息。
他们放下手中的农活,聚集在村子的大槐树下,听着识字的人念诏书。
当听到先帝假死是为了大明的稳定时,一位憨厚的农夫挠了挠头,说道:
“咱虽然不懂那些朝堂上的事儿,但咱知道先帝是为了咱好。”
“这么多年来,咱能过上安稳的日子,都是托了先帝的福。”
孩子们也似懂非懂地围在大人身边,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一个小男孩拉着父亲的衣角,问道:“爹爹,先帝是不是像神仙一样,为了保护咱们才藏起来的?”
父亲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道:“是啊,先帝就像神仙一样,一直在默默地守护着咱们大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们对朱元璋假死一事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他们开始回忆起先帝在位时的种种功绩,那些为了百姓安居乐业而推行的政策,那些为了抵御外敌而进行的征战。
他们越发觉得,先帝的假死是一种伟大的谋略,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
在一些地方,百姓们自发地组织起来,焚香祷告,祈求先帝能够早日康复。
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对先帝的感激和敬意。
朱元璋假死的消息,虽然一开始让百姓们震惊不已,但随着对其中缘由的了解,他们心中更多的是对先帝的理解、敬佩和感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