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许秋翻不过去的大山(2 / 2)
在场的人其实都能从这群医生中找到比较。
十九个地级市的外院医生,远远地弱于如今的申昆仑。
而申昆仑远远地弱于第三梯队的进修教授们。
第三梯队的教授,又弱于林柏舟、苏明珏二人。
这两个人,又和赖光圳、范鑫存在差距。
这两人大概就是神经外科领域塔尖的存在了。
但许秋却不在这个评价体系中……即便是跟赖光圳两人相比,许秋的领先幅度也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
许秋一人就是一个断层式的梯队!
一座翻不过去的大山!
……
而随着“神经解剖盲评”的落幕,下一轮基础考核接踵而至。
这一次是显微吻合精度考核。
内容形式很简单。
依然是十分钟。
考察的是神经束膜缝合。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越多针数的缝合,成绩越高。
当然,如果达到了极限的“8针束膜缝合”,则以完成的时间来进行排名。
五分钟完成“8针束膜缝合”,则比八分钟完成拿到更高的分数。
当然,不是缝完就完事了。
后续还要通过流体压力测试。
在注水压力达到150Hg不发生渗漏。
说得直白一点,这一轮的考核就像是缝合气球。
谁能在十分钟内先缝合到第八针,并且后续往气球内注水、不会漏水,那就是谁赢!
而一旦漏水,就意味着吻合失败,直接拿零分。
这一场比赛,依然是没什么悬念的碾压。
许秋本就擅长神经束膜缝合。
而且做颈七互换术时,八针束膜缝合本就是家常便饭。
因而在他手里,五分钟的工夫,所有操作就已经完成了。
而对于赖光圳等人来说,这一步就显得颇为艰难了。
想要在狭小的颈七神经根束膜上做八针缝合,比芝麻上面雕花还要难。
既考验微操,还考验自身对显微器械的掌控能力。
因而,最后当时间来到第十分钟时,仍然没有第二个人完成八针缝合!
许秋依然是断层第一,五分钟八针缝合,注水无渗漏。
而这一次第二名就变成了赖光圳。
他十分钟内完成了七针缝合。
第三名范鑫,同样是七针缝合,但完成度、张力控制、针距和边距的控制都弱于赖光圳。
第四,依然是擅长显微精密操作的林柏舟守着。
不过苏明珏就掉到第八名了。
他虽然擅长复杂脑血管搭桥,但这跟束膜缝合比起来,已经算是“粗糙”的大手术了。
而且由于长期做搭桥,苏明珏更习惯借助导航系统辅助手术。
此时到了比拼纯粹的缝合技艺的时候,自然要落后不少。
而这场考核,仍然没有人犯大错误,最低分的医生也完成了两针。
这个成绩已经能让许秋满意了。
毕竟若是之前的临医,即便是让申昆仑上,恐怕想要做到无渗漏都难,更别提在束膜缝合的压力下再完成多针缝合了。
而经过这段时间的特训,临医内除了许秋外成绩最好的申昆仑,也已经能缝合三针半。
之所以说三针半,原因在于申昆仑没有控制好间距。
导致最后一针不得和上一针挤在一块,这种多针缝合意义不大,但也不能说完全没用。
因而最后多算了半针。
……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许秋开始了密集的考核。
好在之后的项目,大多是短而密的内容。
很多考察五分钟内就能搞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