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早退的后果(1 / 2)
第89章早退的后果
林知州避之不及,郝同知常有走动,这区别可大了。
若是被逼无奈,怕是不会落下一个常字,贾川想着瞧瞧这位郝同知是不是好同志。
贾川带着警惕进了二堂的门,没用衙役通禀,进屋后也没有行礼,找了个位置直接坐下,高云天和陈默一左一右自然而然的站在他身后。
郝文愣了片刻,这与他想象的画面完全不同,等他反应过来,刚要开口质问,贾川先淡淡的开口道:“他们俩,一个锦衣卫总旗,一个锦衣卫千户,按理说,你应该给陈千户行礼,所以不尊不敬这样的说辞你就省省吧,直接说找我何事”
郝文心中一惊,他下意识的仔细打量陈默和高云天,一个高大威猛,一个威猛高大还脸上有疤,但他将注意力放在陈默眉头上的刀疤时,陈默爆喝一声:“看什么看!”
郝文吓得浑身一激灵,差点从椅子上弹起来。
郝文忙说:“没,没什么,我就是叫贾判官来商议一下衙内公务,可否与贾判官单独……”
“不能!有话说,有屁憋着!”高云天也喝了一句。
郝文心里慌了,他意识到贾川不一般,难怪今天上午汉王府没人来,难怪昨日朱恒亲自见他,让他收拾贾川,他当时还纳闷的问:“那不就暴露了吗”
当时朱恒捋着胡子说:“你只需让他无力有别的心思,只待在衙门便可。”
郝文还觉得这事儿不难办,眼下看……他在琢磨自己是不是被那老家伙骗了
贾川也纳闷,这人一看就是伪军模样,就这么不遮掩一下吗这人是猪油将脑子都占据了,想着汉王一定能成功且在汉王成功前,他不会被人举报,朝廷还发现不了他
郝文调动了所有能集齐的智商开会,得出一个结论:昨晚没叫我一起,便是已经查出来我……不然怎会带着锦衣卫在身边
“内个,贾判官千万莫要听旁人胡言乱语,我与汉王府虽有来往,也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意在方便办理公事……”
“哦哪些公事将粮食都搬到王府粮仓中”
郝文一听,这是真的查到了,他‘扑通’一声跪地,颤声说:“这都是汉王府的人逼我干的。”
贾川皱眉看着突然跪地的郝文,纳闷的问:“汉王的人都……这么痛快吗”
陈默和高云天也没想到这人就这么认了,他是不知道这是什么罪名
郝文赶紧摆手说:“我不是汉王的人,真不是。”
贾川双眉一挑:“还知道狡辩,没有傻透。”
郝文马上解释道:“将粮食放到汉王府粮仓乃是不得已之举,也是林知州同意的,州衙粮仓去年差点被烧了,且鼠虫遍地,汉王府便将粮仓借与州衙先用着,待我们将粮仓整修清理干净了,便会挪回来。”
“哦这是去年的事了,今年粮仓可修整清理好了”
“贾判官有所不知,州衙……拮据啊!”
“没事,我来了嘛,三日内将粮食运回州衙粮仓,在咱自己粮仓里出任何事,我担着。”
郝文面色惨白至极,他在汉王府谋反团伙中担任的职责便是提供地方支持,这个支持中除了找地方豪绅暗中力挺汉王之外,便是筹备粮草,当然他属于是分管,盛坚,侯海会负责其他的地方的粮草。
若是此时将粮草运回……
郝文心中有了计较,连连点头,说:“有贾判官在,自然无需担心什么……”
“粮食还在”贾川问。
“自然在,不然去哪”郝文答得极快。
“王府自有田庄,自家的粮食怕是都能将粮仓装满,还有闲置的借给州衙装粮”
“哪里就装满了,王府粮仓多的是……”郝文自觉多嘴了,赶忙收声。
贾川也不追问,而是装作同情的问:“你刚刚说是汉王府逼着干的,他们逼你将粮食放到他们的粮仓中”
“呃……也不能完全算是逼迫,州衙确实也有不得已之处,但都是记录在案的,有迹可循,往回取理应也不费事。”
“你有把握”
“有!我现在就去将这件事办了。”
贾川没拦着,看着郝文站起身,也跟着起身说:“我今日累了,先回去歇息,有事儿你自己看着办吧,我只提醒一句,我来之前,与皇上一起用的饭,用饭的时候皇上说过,有的官员若是懂得悬崖勒马还是可以再给机会的,若是碰到顽固不化之人……”
郝文双腿一软差点又跪下,他心惊的不是皇上说了什么,这样的话他已经自动屏蔽了,让他惊讶的是贾川曾与皇上一起用饭……
“内个,贾判官稍等我片刻,我去去就来。”
郝文用仅剩的清明想到了一个法子。
贾川重新坐下,他想看看这人会做什么。
很快,郝文拎着一盒‘糕点’进来了,这盒好物可是他准备拎去给朱恒的,他怕汉王怪罪他昨日回禀不及时,想着让朱恒替他解围用的,眼下他讨好的递到贾川面前说:“乐安的一些不成样的糕点,贾判官莫嫌弃才是。”
贾川接过盒子惦了惦,就这分量除了砖头便是银子,他记得朱瞻基说过:地方官员愿意给你便收着。
这算不算是奉旨受贿
贾川将盒子递给陈默,对郝文说:“我回去歇息了,郝同知辛苦了,粮食何时运回来尽快给我个消息,我也好琢磨一下,下一步如何走。”
郝文嗯了好几声,他想的是先用银子稳住这个新任判官,而后问问王府是个什么章程,类似的事也不是没发生过,王府一般都会先顺从,而后提出意见的官员要么被调离,要么不再言语,而后便会再照之前那般,回到老路上来。
……
贾川背着手走向院门口,高云天提醒道:“你不去探望下林知州吗再怎么说,他也是你上司。”
“哼,他明知郝同知有问题,却未曾提及,只等着两边都不得罪,稳稳的躲到事态平息之后,我还去看他等着我参他吧!”
三人出了衙门,早有杂役将马匹迁到门口。
陈默看了看街两边,贾川说:“这一趟应该无碍,他们怎么也要安排一下子,我早退这事儿,他们未必能提前料知,再说光天化日的,若是不能一举将我杀死,我告他个……”
“你告他啥城中治安又不归汉王府管,来人的脑门上也不会写着‘汉王府’。”陈默翻身上马,接了一句。
贾川也上了马,说:“你们只要能留下一人,别管死活,我就能说成是王府派人刺杀,他觉着我没有实证,真说找到实证确实难,但假的可容易的很,我又不需要让刑部大理寺信服。”
贾川此刻并不知之前朱瞻基的铺垫,还以为全凭他与皇上的关系,才使得能将‘罪证’直达京城,实则朱瞻基每一步都是琢磨好的,贾川的弊处便是对各方各面的不熟悉,需要在济南,在张政的教导下多些了解,将情绪稳住,待贾川准备的差不多了,旨意才会到。
这道旨意对林圩来说如同带上了紧箍咒,之前他为了息事宁人,很多事装作稀里糊涂的,该报的还是会报,他知道济南必定有汉王的人,就如同一个筛子,他有错失的时候,自有人会处理,他在汉王的眼中,便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可旨意到了,他要直接向皇上报告,他的重要性即刻凸显,正当他不知所措,忐忑不安的时候,另一道调任旨意紧跟着便到了,不是吏部的文书,而是旨意,贾川要来了。
林圩当时的心情已不能用语言描述,还是那就话,皇上远汉王近啊。谁来能有多大区别
林旭以为贾川知道皇上的安排,便没有提及,所以贾川让他写完案情汇报直接送往京城,他也觉得理所应当。
而张政是在贾川走后转日收到的消息,皇上旨意下到布政使司,应是有人刻意瞒着他,这都不重要了,张政只觉着欣慰,皇上既然铺了这条路,便是……但愿贾川身边的人能护得住他吧。
……
此时已是午时,高云天抬头看了看头顶的太阳,说:“我都不知道回去走哪条路,他们不得时间了解一番”
三人的马缓缓向前走,没人注意到前方有人快步疾行,每到需要转弯的街口都会回头看一下。
路上,陈默警惕着,时不时看向街巷两侧屋顶,高云天紧盯街上行人,贾川负责捋着这一晚的头绪。
汉王能够忍住没派人来大闹州衙,确实出乎他的意料,但也更加印证了朱瞻基的推断,汉王离准备妥当还有一段时间,首先朱棣的死便很突然,朱高煦或许有其他准备,但主要在篡改遗诏,笼络朝中大臣上,他也知道他爹不可能长命百岁,但谁能想到死的这么突然。
而后是他一直看不上的大哥,就这么安稳的坐上了皇位,朱高煦必然也是想了一揽子计划,谁能想到大胖也是说死就死了,朱高煦能临时在朱瞻基回京途中,准备几处截杀怕是用尽了全力,而今自然是方方面面的都没有准备妥当。
贾川觉着朱高煦眼下需要韬光养晦,卧薪尝胆,但,他大侄子了解他,他那炮仗脾气随着年纪的增长,不但没变,只会越来越容易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