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陈年旧事(2 / 2)
“不知道。”贾川诚恳的摇头。
张政皱了皱眉又说:
“王府设有长史司,长史正五品,掌管王府政务,协调与朝廷的关系,审理正,典薄,奉祠正、典宝正、典膳正……这些文官有二三十人,皆有朝廷任命,你再听听武将,汉王因受太宗皇帝宠爱,且靖难之役功劳卓著,曾被太宗特赐‘天策卫’为护卫,可知为何会用这个名字因唐太宗李世民有‘天策上将’之誉……”
贾川听朱瞻基说过,朱高煦总将自己比肩李世民,原来是这个缘故。
“初封云南的时候,虽不再用这个称呼,但也是两护卫!一护卫便是五千多人啊,后改封乐安州,仍保留两护卫,护卫兵力远超亲王制。”
贾川倒吸一口凉气。
“虽说先帝继位后有所裁撤,但你怎知汉王不是敷衍了事皇上继位后再次下旨裁撤,反正我是没看出来。”张政叹了一口气又说:
“汉王府有护卫指挥使司便有指挥使,千户,百户……还有仪卫司,你大可粗算一下,他能用的人有多少,这还不算他私募亡命之徒,王府内暗藏甲士、刺客,更敢私造兵器,先帝仁厚多有忍让,皇上继位后便对王府官员严加监控,长史,指挥使便是皇上亲自指派的,比你来的早了些,新任长史名叫钱巽刚来时,我曾与他见过,前日我再去乐安,便没有见到。”
贾川顿生不祥之感,忙问:“汉王已经做得这般过分了,皇上直接命他进宫,而后在宫中将他拿下,是死是活还不全凭皇上一句话”
“这样的话,皇上肯定没少听,曾经建文……便曾召当时的燕王进京。”
贾川‘哦’了一声,心中明白这是又不想在史书上留下效仿二字。
张政叹口气又说:“太宗皇帝纵着汉王,先帝忍着汉王,到皇上这儿,我不知皇上会如何做,但你来了,或许便是皇上的一种态度。”
贾川心里想:拧巴的人生一定会有拧巴的事儿,朱瞻基想对得起列祖列宗,又想要史书好看,更不想效仿自己的堂叔……别说他最后确实成功了。
“昨晚你一番言语,让我一夜未眠,你有胆气着实是件好事,但若是不知谋划,做出轻敌之举……皇上收到消息的时候,你早已尸骨无存!你带来的那些人如何与汉王府的护卫对阵莫说这些护卫,只说汉王府养的那些亡命之徒,便不会少过你带来的人。”
贾川皱眉,他在想莫非是他想错了路上截杀的人真是汉王派去的
“再说汉王的儿子们,汉王有子十一人,除长子早逝,其他人都活的好好的,只是次子不得汉王喜,被贬为庶民,如今是三子为世子,你若是惹出是非来,何须汉王出面”
贾川深吸一口气,起身朝张政深深一揖,态度恭敬的道:
“昨晚我确实是为了逞能,说了些胡话,不怕按察使笑话,自从知道要做这个差事,我便忐忑不已。皇上不愿意用或者不能用的手段,恰恰便是汉王所依仗的,他知道皇上忌讳什么,所以,我若是此行逼得急了,他杀我,我若是毫无力度,完不成皇上的任务,只不过,我之前觉着,他想杀我也没那么容易,可今日听了按察使的话……”
“我还以为你不知乐安险境。”
贾川苦笑道:“怎会不知,只不过不知到了这时候,汉王还有如此多的兵马,皇上怎能睡得着汉王是个……有反志的人,与其等他准备妥当了再动手,不如按照皇上的节奏来,逼他提前动手,一来可以尽快消除这个隐患,二来剿灭的过程也可轻松些。”
张政点头,从贾川的话中,他印证了自己的猜想,他沉吟片刻说:“替皇上分忧本就是臣子该做的,但……”张政看向贾川:“你若不能每一步都想清楚应对的法子,恐怕到了乐安,你活不过几日。”
贾川面色发白的说:“我觉着我就算是想好了,去了也一样。”
张政摆手道:“不一样!皇上……其实先帝开始便已经对汉王府插手了,只不过不明显罢了,皇上继位不久,一些政令应是刚刚传下来,且,这么大的事,皇上怎会只派了你来耐心等一等,细细谋划一番,未必不能成事。”
贾川眼前一亮,对啊!朱瞻基怎会只派他一人来且他想起朱瞻基说过:其他事你不用管。
张政见贾川像是明白了,便说:“去吧,先好好看看册子上的人,再从文书案牍中找找能用的案子,唉,但凡与汉王府有关的案子,不是找不到苦主了,便是人证物证不足,衙门里的人也是奈何不得,多为悬案,所以,能用的不多。”
贾川再次行礼,他是由衷的感谢。
……
接下来几日,贾川就像快要期末考试的学生,两点一线,专心学习。
梁博看着贾川实习期间如此认真,不免对贾川刮目相看,谁不知道当官的只当官,活儿都是吏员在做这个贾川一看便是有背景的,来日也定是要升迁的,按理说此时应该上蹿下跳的与各级官员熟络起来才是,可他偏偏日日待在司房中看案牍。
宅子里的人这几日很是清闲,董圆圆和高云朵几次想要出去转转,都被高云天制止了,这次连顺子都劝董圆圆忍一忍,此处不比京城,没摸清楚之前,不要妄动。
董圆圆不懂如何将前后因果放一块堆想,高云朵懂,她深知自己的性子,再想到贾川眼下的处境,便真的忍住了,使得二人整日无事便与那些婢女闲聊,若不是高云朵拦着,董圆圆已经认下好几个妹妹了。
宅子里的粗活重活董圆圆都包了,谁说都没用,她总觉着吃饱了不干活浑身难受,而细致的活她干不来,比如女红,眼看便要到深秋,离冬日便也不远了,这些婢女闲来无事便跟着高云朵做起了针线活,宅子里有陈默按照高云朵的要求买了的各种质地的布匹,貂绒……董圆圆有时候抱着就往脸上蹭,直喊‘舒坦’。
这处宅子是张政安排的,伺候的人也是,自然都是信得过的,只是贾川没问过,一直以为是陈默安排的,反正都是信得过的,倒是无所谓。
这般安静的过了十余日,贾川仍旧没有找到可以突破利用的案子,他不免心焦。
这一日,他找到张政,说了自己的担忧:“……这般前怕狼后怕虎,怕是要误了皇上的大事。”
张政看了眼贾川,示意他坐下,而后想了想才说:“有个人,你或许能从他身上下手。”
“谁”贾川探身问。
“汉王次子朱瞻圻。”
“他不是不被汉王所喜,被贬为庶民,派去凤阳守皇陵了吗”
“这便要弄清楚,汉王为何不喜这个儿子汉王世子在永乐十九年过世,后三子朱瞻坦被封为世子,怎就跳过了这个老二”
贾川双目放光,听着张政的解说。
朱棣当年为了加强对明军的控制,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让皇族与明军将领联姻,皇子、皇孙们的妻妾大多出自功臣之家,朱高煦的一个妾郭氏就是武定侯郭英的孙女,更不要说正妃韦氏。
可偏朱瞻圻的生母没名没分不说,不知何故惹恼了朱高煦,王府再无此人,原本皇室秘闻,外人也只是猜测罢了,哪知等朱瞻圻十五六岁时做了一件事,使得外人觉着这个女人定是死在了朱高煦手中,不然朱瞻圻脑子坏了也不该这般做。
他做了什么
那时候的汉王府还在南京,朱棣尚未迁都,朱瞻圻竟是跑到爷爷面前告了父亲一状,告的还不是别的事,而是自己爹的野心和一些不轨行为。
朱棣篡位成功后,几次征伐北元,营建北京城,使得待在南京的时候不算多,大胖监国很辛苦,却时常遭到朱棣的猜忌,这当中朱高煦功不可没。
朱瞻圻这一状告的恰是时候,朱棣或许将满脑子的猜忌分给了老二一些,说不准大胖稳住了太子之位朱瞻圻是首功,但子告父这事儿,在以孝治天下,特备注重‘君臣,父子’的皇权时期,可是重罪。
可见朱瞻圻恨父亲到什么程度,贾川不知道这个人是做事狠绝,哪怕自己万劫不复,也要拉着父亲一起,还是脑袋缺根弦。
当朱棣为了皇家颜面选择了息事宁人,努力撮合父子二人和好的时候,朱高煦和朱瞻圻表现的都很听话。
自此之后朱高煦像是好父亲了,朱瞻圻以为父亲对他改观,或许也曾暗自庆幸自己走对一步棋。
这必须要好好夸一下这父子二人的脑回路,确实清奇。
等到了迁都之时,朱高煦去不了北京,便将朱瞻圻安排在了京城,主要是为了收集消息,朱瞻圻也算是尽职尽责。
这父子俩像是都不记得当年发生过什么一样。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第五次亲征漠北返回途中驾崩于榆木川。随军大学士杨荣秘密潜回京师将消息告知了大胖朱高炽,为保证自己能顺利承接皇位,大胖展开了一系列操作。令皇太孙也就是朱瞻基赶往开平接管大军;驸马都尉沐昕出掌南京后军都督府;命太监王贵赶赴南京协助守卫(监军)……
虽然当时朱瞻圻一直都不知道爷爷已驾崩,但是京师里的异动还是被他打探得一清二楚并报告给朱高煦,多的时候一晚上能发出六七份密报……
为何张政知道的这般清楚贾川没有细想。
虽说黄菜都凉了的时候,朱高煦进京奔丧,大胖自然少不得敲打一番,或许那个时候兄弟俩说的话比较直白,别的人家出了事,都是父亲想方设法维护自己的儿子,哪知朱高煦眼见自己当时占了下风,为了保全自己,不但主动拿出朱瞻圻通风报信的信件出卖了自己的儿子,甚至在对质时表示要大义灭亲。
贾川先试着算了算大胖当时的心里阴影面积,至少阴了一半,换谁都想不到会这样。
贾川又试着算了算朱瞻圻当时的心里阴影面积,应该是全面的阴了。
大胖这个做大爷的自然不好在刚继位的时候,便杀了自己的侄子,尤其是他知道这件事的罪魁祸首是谁,怎能只让侄子背锅只说:“稚子不足诛。”
亲爹坚持要将朱瞻圻废为庶人,且要去凤阳守皇陵,大胖同意了,却未直接下旨意。
贾川像上历史课一样,认真听完,可仔细一想,这就是去年的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