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三回不在死簿上的人(1 / 2)
第一章血色黄昏
1996年4月9日,呼和浩特的春夜裹挟着沙尘,卷过毛纺厂锈迹斑斑的铁门。18岁的呼格吉勒图攥着工友闫峰的胳膊,声音发颤:“女厕里有声音……像人掐着脖子。”闫峰想逃,却被呼格拽着衣角,两人举着打火机踏入漆黑的女厕。火光摇曳中,一具裸体女尸横陈于隔墙,脖颈淤紫,双目圆睁。呼格瘫坐在地,闫峰拽着他狂奔向治安岗亭。
“报警吧,得报警!”呼格哆嗦着填完笔录,却被扣在警局。隔壁审讯室传来桌椅翻倒的巨响,夹杂着少年断续的惨叫。闫峰蜷缩在走廊,听见警察冷笑:“这小子骨头硬,戴头盔防撞墙呢。”
那一夜,呼和浩特新城区公安分局副局长冯志明的办公室里,烟灰缸堆满烟头。他盯着案卷,笔尖重重划过“呼格吉勒图”的名字:“严打时期,命案必破。就他了。”
第二章62天的生死时速
刑讯持续了48小时。呼格的供词漏洞百出:他说杨焕枝身高1米65,实际仅1米55;他说她长发披肩,实为烫过的短发;他说她未穿外套,尸检却证实外套整齐叠放在旁。指甲缝里的o型血成了“铁证”——尽管血型鉴定毫无排他性,尽管现场未发现打斗痕迹,尽管真凶的精斑证据神秘消失。
5月23日,法庭上,呼格转头望向旁听席上的父母,喉结滚动,却被法槌声掐断。审判长苏明宣读判决:“死刑,立即执行。”母亲尚爱云瘫倒在地,指甲抠进水泥缝,嘶喊被法警捂住。6月10日清晨,呼格被押赴刑场。法警扣动扳机时,他忽然仰头望向灰蒙蒙的天,子弹穿透太阳穴的瞬间,他呢喃:“妈,我没杀人……”
第一枪连死神都动容了,”后来火葬场的师傅回忆,“那孩子右眼始终睁着,后脑勺还有个枪眼。不在死簿上的人,连阎王都在挣扎。”
-第三章墓碑上的雪
尚爱云抱着骨灰盒踉跄走出殡仪馆。墓碑是赊来的,碑文潦草如罪状。邻居绕道而行,小儿子庆格勒图被同学追骂“杀人犯的弟弟”,一夜秃了头。李三仁蹲在厂区门口抽烟,烟蒂烫穿棉裤,腿上血管泛着骇人的青绿。
↑返回顶部↑